肱骨骨折能保守治疗吗
肱骨骨折能否保守治疗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可保守治疗情况包括骨折移位不明显、患者基础状况不适合手术及某些特定类型骨折,具体措施有外固定(石膏、支具固定)和康复训练;不可保守治疗情况为骨折明显移位难纠正、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不同人群保守治疗有特点,儿童可塑性强需密切观察,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和康复谨慎,青壮年重视康复规范性和及时性。
一、可保守治疗的情况
1.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当肱骨骨折后,骨折端移位较小,未明显破坏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如一些无移位的裂缝骨折等,通常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例如,对于儿童的一些轻度移位的肱骨骨折,因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多可通过保守治疗实现良好愈合。这是基于儿童骨骼的再生修复特性,其骨痂生长较快且塑形能力强。
2.患者基础状况不适合手术时:若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创伤,此时保守治疗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比如一位患有严重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发生肱骨骨折,由于手术可能会加重其心肺负担,增加手术风险,所以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通过外固定等方式维持骨折部位的位置。
3.某些特定类型骨折:一些稳定性较好的肱骨骨折,如某些无明显旋转、成角的骨折,也可尝试保守治疗。例如,部分肱骨外科颈的无移位骨折,通过适当的外固定及康复措施,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
1.外固定方式
石膏固定: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保守治疗,通过石膏将上臂固定在特定位置,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肱骨骨干骨折,石膏固定可以限制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一般固定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通常为4-6周左右,但具体时间会因个体差异、骨折类型等因素有所不同。
支具固定:对于一些骨折移位相对较小且软组织条件较好的患者,支具固定也是一种选择。支具相对石膏更具透气性,患者佩戴舒适度可能更高。不过,支具固定同样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2.康复训练
在骨折固定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渐增加肩部、肘关节的活动度训练等。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三、不可保守治疗的情况及原因
1.骨折明显移位且难以通过保守复位纠正时:当肱骨骨折后,骨折端移位明显,通过手法复位等保守复位方法无法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如出现严重的成角、重叠或旋转移位,此时保守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骨折端对位不良会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如导致上肢活动受限、力量减弱等。
2.开放性肱骨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这种情况容易发生感染,保守治疗难以控制感染,必须进行手术清创、修复软组织并固定骨折,以降低感染风险,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3.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骨折:当肱骨骨折合并有血管损伤(如导致肢体远端血运障碍)或神经损伤(如出现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时,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受损的血管和神经,并固定骨折。因为血管神经损伤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坏死、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四、不同人群保守治疗的特点
1.儿童:儿童肱骨骨折保守治疗较为常用,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强。但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及外固定的松紧度,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要注意防止外固定松动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但需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线变化及关节恢复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肱骨骨折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同时,老年人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训练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例如,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较明显,保守治疗时外固定需要确保稳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并且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3.青壮年:青壮年肱骨骨折若符合保守治疗指征,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和及时性,因为青壮年对肢体功能恢复要求较高,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上肢的正常功能。但如果出现需要手术的情况,也应及时进行手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