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脚气
脚气即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发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其因足部温暖潮湿利于真菌滋生。常见类型有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各有不同表现。传播途径分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播。危害包括影响生活质量、继发感染、自身传染。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治疗分局部和系统治疗,前者依类型选药,后者用于重症或反复发作者。预防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合适鞋袜、避免共用物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脚气,因自身特点需格外注意,儿童勿自行用药,孕妇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要控制基础病并告知病史。
一、脚气的定义
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是一种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如鞋袜包裹使得足部透气性差,易出汗等,为真菌滋生创造了适宜环境。
二、脚气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1.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水疱干涸后会脱屑,常伴有瘙痒,搔抓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2.糜烂型:常见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致使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有明显的瘙痒感,且容易因细菌感染产生异味。
3.鳞屑角化型:主要累及足跟、足跖及足缘。皮肤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鳞屑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气候干燥时,皮肤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伴有疼痛。
三、脚气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与患有足癣的人直接接触,如共用拖鞋、共用洗脚盆、共用毛巾等,真菌可直接从患者传播到健康人皮肤上。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皮肤癣菌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的地板、游泳池边的地面、宾馆的拖鞋等,健康人接触后若足部皮肤有破损或抵抗力较低,就容易被感染。
四、脚气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脚气引起的瘙痒、疼痛等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如睡眠质量下降,行走不便等,给患者带来不适。
2.继发感染:搔抓后破损的皮肤容易引发细菌感染,如丹毒、蜂窝织炎等,严重时可影响全身健康,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3.自身传染:足癣可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手癣、股癣、体癣等。
五、脚气的诊断
1.临床症状:医生根据患者足部皮肤出现水疱、糜烂、鳞屑、角化等典型症状,结合瘙痒等自觉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脚气。
2.真菌学检查:
(1)真菌镜检:取足部皮损处的皮屑、水疱疱液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2)真菌培养:不仅能确定是否为真菌感染,还能明确具体的真菌种类,有助于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六、脚气的治疗
1.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脚气选择合适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水疱型可选择刺激性较小的乳膏或溶液;糜烂型应先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鳞屑角化型可选用角质剥脱剂与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常见外用抗真菌药物有咪唑类、丙烯胺类等。
2.系统治疗: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七、脚气的预防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洗脚,尤其是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清洗并擦干,趾缝间要彻底擦干。可在洗脚水中加入适量白醋,有一定抑制真菌的作用。
2.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如布鞋、皮鞋等,避免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塑料鞋。袜子选择纯棉材质,吸汗性好,且要勤换袜子。
3.避免共用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洗脚盆、毛巾等,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尽量使用自带的拖鞋,避免直接接触地面。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脚气。家长要注意儿童足部卫生,避免让儿童穿大人的拖鞋。若儿童疑似患脚气,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为部分抗真菌药物对儿童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
2.孕妇: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皮肤可能更敏感,且用药需谨慎。若孕妇患脚气,尽量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等。如需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足部皮肤抵抗力下降,易患脚气,且感染后愈合较慢。因此,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注意足部护理,若患脚气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