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特定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荨麻疹病因复杂,依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需去除病因,用抗组胺药等治疗,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均有区别。
一、病因方面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焦虑等)、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接触相关诱因的机会不同可能导致发病率有所差异,比如过敏体质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荨麻疹。
二、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部位。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等情况,在护理上需更关注其皮肤瘙痒程度及是否出现呼吸、消化道等异常表现。
三、诊断方面
风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接触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可确诊近期感染;也可检测风疹病毒核酸等。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及相关伴随症状)即可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实验室检查,但若要寻找病因,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变应原检测等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因素,变应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有食物、吸入物等过敏原。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其具体情况,比如儿童荨麻疹在诊断时要排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可能。
四、治疗方面
风疹:目前无特效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有咳嗽等症状时可给予止咳等对症处理。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自行康复。孕妇感染风疹后需及时就医,评估胎儿情况。
荨麻疹:首先要去除病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治疗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有差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及剂量范围的药物,且要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五、预防方面
风疹:主动免疫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一般儿童在1岁左右接种第一剂,入学前可接种第二剂。同时,在风疹流行期间,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接触风疹患者,应注意隔离观察。孕妇尤其要避免接触风疹患者,防止感染影响胎儿。
荨麻疹:主要是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可疑致敏食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吸入物过敏的可能;注意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搔抓等物理刺激。不同年龄人群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及衣物、玩具等的清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成年人要关注自身生活、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过敏原并尽量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