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错颌畸形
错颌畸形的成因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两方面。遗传因素包括种族演化中颌骨退化快、牙齿退化慢导致颌骨容纳牙齿空间不足增加发病几率,以及个体遗传使父母有错颌畸形问题时子女患病可能性增大。环境因素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因素有母体孕期患病、营养缺乏及胎儿在子宫内位置和羊水压力异常影响颌面部发育;后天因素有口腔不良习惯(吮指、舌习惯、咬唇习惯等)、替牙障碍(乳牙早失、滞留)、疾病因素(佝偻病、腺样体肥大等)和外伤因素(颌面部骨折等)。不同年龄阶段错颌畸形原因有特点,儿童多为口腔不良习惯和替牙障碍,青少年还受生长发育个体差异影响,成年人更多与后天疾病、外伤有关,且错颌畸形无明显性别差异,常食精细食物及有相关病史人群发病风险增加,需关注口腔颌面部发育并定期检查。
一、遗传因素
1.种族演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食物逐渐变得精细,咀嚼器官会出现退化。咀嚼器官各部分的退化程度并不一致,其中颌骨的退化速度相对较快,而牙齿的退化速度较慢,这就导致颌骨容纳牙齿的空间不足,从而增加了错颌畸形的发生几率。例如,现代人相较于原始人类,颌骨变小,但牙齿数量并未相应减少,容易出现牙列拥挤等错颌畸形情况。
2.个体遗传:错颌畸形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错颌畸形问题,子女发生错颌畸形的可能性会增加。遗传可能影响牙齿的大小、形态、数目以及颌骨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如父母牙齿排列不齐,孩子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某些特定的错颌畸形,如反颌,也具有较高的遗传概率。而且遗传因素不受年龄、性别影响,但家族中有错颌畸形病史的人群,应在孩子生长发育早期关注其牙齿和颌骨的发育情况。
二、环境因素
1.先天因素
母体因素:母亲在妊娠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会对胎儿颌面部的发育产生影响。如果母亲在孕期患病,如感染风疹病毒、梅毒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胎儿出现牙颌面发育异常。母亲在孕期的营养摄入也很关键,若缺乏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素,可能影响胎儿颌骨和牙齿的发育。例如,孕期严重缺钙可能导致胎儿牙釉质发育不全,增加错颌畸形的风险。
胎儿因素: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异常、羊水压力异常等,都可能影响胎儿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如胎位不正,胎儿头部长期受到异常压力,可能导致颌骨发育受限,从而引发错颌畸形。
2.后天因素
口腔不良习惯:吮指习惯是常见的不良习惯之一,长期吮指会使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开唇露齿等。一般在儿童23岁后,吮指习惯仍未戒除,就可能对牙齿和颌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舌习惯也会影响牙颌发育,如吐舌习惯会使上下前牙不能正常接触,导致开颌畸形;舔牙习惯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出现牙间隙增宽等问题。此外,咬唇习惯,如咬上唇或咬下唇,会导致上下牙弓关系异常,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这些不良习惯在儿童时期较为常见,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以预防错颌畸形的发生。
替牙障碍:乳牙早失是常见的替牙障碍情况,乳牙过早缺失,邻牙会向缺隙处移位,导致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出现牙列拥挤。乳牙滞留也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即乳牙到了该脱落的时间仍未脱落,占据了恒牙萌出的位置,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形成错颌畸形。
疾病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骼发育异常,进而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增加错颌畸形的发生风险。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张口呼吸的习惯,长期张口呼吸会使口腔、鼻腔气压平衡失调,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出现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等错颌畸形表现。
外伤因素:颌面部受到外伤,如骨折等,可能破坏颌骨的正常结构和生长发育环境,导致颌骨发育异常,引发错颌畸形。外伤还可能直接损伤牙齿,影响牙齿的萌出和排列,从而导致错颌畸形。对于有颌面部外伤史的患者,应密切关注牙齿和颌骨的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不同年龄阶段发生错颌畸形的原因也各有特点。儿童时期,环境因素尤其是口腔不良习惯和替牙障碍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时期,除了上述因素外,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错颌畸形的发生;成年人错颌畸形可能更多与后天的疾病、外伤等因素有关。性别方面,错颌畸形的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生活方式上,经常食用过于精细食物的人群,由于咀嚼锻炼不足,颌骨得不到充分刺激,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增加错颌畸形的发生风险。有相关病史,如佝偻病、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错颌畸形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