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如何缓解
骨折后遗症可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节来改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物理治疗有热敷、按摩、理疗仪器治疗;药物辅助涉及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生活方式要调整体位、适度运动;还需进行心理调节。
一、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根据骨折部位进行针对性关节活动度训练,如骨折累及上肢,可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等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以骨折后肩关节为例,每日可进行多次缓慢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动作,每次训练时间可逐渐从5-10分钟增加到15-20分钟,通过持续训练可防止关节僵硬,研究表明规范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能有效改善骨折后遗症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对于儿童骨折后遗症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注意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训练强度应适当降低且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二次损伤。
2.肌力训练: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采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等方式。例如骨折后下肢肌力下降,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高至一定高度后保持数秒再放下,每次训练可进行10-15次,每日3-4组。对于老年骨折后遗症患者,由于肌肉萎缩相对更明显,肌力训练更要注重循序渐进,可适当结合一些轻量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腿部抗阻训练,但要注意阻力不宜过大,以患者能耐受且不加重疼痛为准。肌力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因骨折导致的肢体无力等后遗症。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在骨折恢复期,可适当进行热敷。对于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用温度适宜(一般40-50℃)的热毛巾或热敷袋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骨折后遗症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但如果骨折部位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等情况,则不宜进行热敷。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骨折后遗症进行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容易造成烫伤,所以热敷温度应更低,时间更短,并密切观察皮肤情况。
2.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局部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对于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的局部肌肉粘连等后遗症,按摩可以起到松解粘连的作用。孕妇出现骨折后遗症时进行按摩要格外谨慎,应选择专业的妇产科康复按摩师,避免按摩力度不当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理疗仪器治疗:如使用超声波治疗仪,可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修复,减轻炎症反应。超声波的频率、能量等参数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设定。对于儿童骨折后遗症使用理疗仪器治疗,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调整参数,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用于缓解骨折后遗症引起的疼痛症状,但要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警惕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剂型;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止痛,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营养神经药物:如果骨折后遗症涉及神经损伤,可能会用到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有助于神经的修复,但药物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疗程等。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体位调整:保持正确的体位对于缓解骨折后遗症很重要。例如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调整卧位姿势,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导致压疮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对于患有骨质疏松导致骨折后遗症的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等,避免加重骨骼的损伤和后遗症。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骨折恢复期的患者可在骨折部位稳定的情况下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散步可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渐增加到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骨折后遗症的恢复,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伤。对于肥胖的骨折后遗症患者,适度运动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减轻骨折部位的负担。
五、心理调节
骨折后遗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如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要积极进行心理调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于儿童骨折后遗症患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疏导,帮助儿童正确面对骨折后遗症带来的不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有助于骨折后遗症的康复。例如可以通过给儿童讲述康复成功的案例等方式,增强儿童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