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中的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可判断是否因神经根受压疼痛,感觉、肌力和反射检查能发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肌力和反射改变;影像学检查里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等情况,过伸过屈位片评估稳定性,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等情况,MRI对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观察多种情况,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患者检查表现有差异
一、体格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患者仰卧,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肢。正常时可抬高70°以上,若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坐骨神经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然后将患肢降低5°左右,待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若又出现放射痛,为加强试验阳性。该检查主要是通过牵拉坐骨神经,判断是否因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疼痛,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常为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身体柔韧性、肌肉力量等差异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比如老年患者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可能在抬高角度稍小就出现阳性,但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有腰椎病史的患者可能本身腰椎稳定性差,试验时更易出现阳性表现。
2.感觉、肌力和反射检查
感觉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累及相应神经根,导致其所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例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累及腰5神经根,可出现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减退;腰5-骶1椎间盘突出常累及骶1神经根,可出现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减退。不同年龄人群由于身体发育和退变情况不同,感觉异常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感觉系统相对较敏感,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儿童中相对少见;女性和男性在感觉检查上无本质差异,但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退变有一定影响,有腰椎病史的患者感觉异常区域可能更固定且持续存在。
肌力检查: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肌肉肌力会下降。如腰5神经根受压时,足背伸肌力减弱;骶1神经根受压时,足跖屈肌力减弱。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肌肉力量本身较弱,需注意与正常生长发育阶段肌力表现鉴别;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腰椎退变的患者,肌力下降可能更明显,病史较长者肌力减退可能更严重。
反射检查:膝反射(腰2-4神经根)、跟腱反射(骶1-2神经根)等会发生改变。腰4-5椎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可能无明显改变,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患者反射改变的敏感度不同,老年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可能下降,反射改变可能更易察觉;女性和男性在反射检查上无特异性差异,有腰椎病史者反射改变可能更具特征性。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正侧位片: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正常腰椎生理前凸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能出现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间隙可有不同程度的变窄。不同年龄人群腰椎的生理曲度和椎间隙宽度有一定差异,儿童腰椎生理曲度尚在发育中,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有长期不良姿势或劳损者,椎间隙可能逐渐变窄;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对腰椎椎间隙有一定影响,有腰椎病史者X线片上可能出现更明显的椎间隙改变和生理曲度异常。
过伸过屈位片:可评估腰椎的稳定性。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年龄较小者腰椎稳定性相对较好,过伸过屈位片改变可能不明显;老年患者腰椎退变导致稳定性下降,过伸过屈位片可能更易发现不稳情况;有腰椎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过伸过屈位片能帮助判断腰椎术后稳定性情况。
2.CT检查
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的情况。可以准确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是中央型、旁中央型还是外侧型等。不同年龄患者由于椎管和椎间盘的解剖结构差异,CT表现可能有不同,儿童椎管相对较宽大,椎间盘突出表现可能与成年人不同;女性和男性在CT影像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妊娠后盆腔变化可能对腰部CT影像有一定干扰;有腰椎外伤史等病史的患者,CT可更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等结构。能清晰显示髓核突出的形态及其与脊髓、神经根等的关系,还可判断椎间盘的信号变化反映其退变程度。不同年龄人群椎间盘的MRI表现不同,儿童椎间盘含水量高,信号与成人有差异;老年患者椎间盘退变明显,MRI上信号改变更显著;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可能对椎间盘信号有一定影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MRI复查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