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特征性表现
骨折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包括疼痛与压痛(局部疼痛、压痛)、肿胀与瘀斑(肿胀、瘀斑)、畸形(短缩畸形、成角畸形、旋转畸形)、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功能障碍(肢体活动受限)
局部疼痛:骨折部位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或按压时疼痛明显。这是因为骨折导致骨的连续性中断,周围组织受到刺激,引发疼痛感受器的兴奋。例如,四肢长骨骨折时,受伤部位会有持续性的疼痛,且在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成年人则能较明确地指出疼痛部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时,骨折疼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存在局部压痛。
压痛:在骨折处有局限性压痛,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按压骨折部位也会出现疼痛,这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按压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折,比如肋骨骨折时,按压相应肋骨部位会有明显压痛。
肿胀与瘀斑
肿胀: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软组织损伤导致炎症反应,使得受伤部位出现肿胀。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的骨折可能会导致肢体明显肿胀,甚至出现皮肤发亮、张力性水疱等情况。例如,骨盆骨折可能会引起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广泛肿胀。不同年龄阶段肿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后由于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肿胀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观察。对于有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骨折后肿胀可能消退较慢。
瘀斑:骨折处出血积聚在皮下,可形成瘀斑。一般在骨折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瘀斑的颜色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初期多为暗红色,逐渐变为紫色、黄色等。例如,肱骨髁上骨折时,肘部可出现明显的瘀斑。不同性别患者瘀斑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如果正在月经期,骨折后瘀斑情况可能受内分泌影响,但这并非骨折本身的特征性改变,而是个体特殊生理状态的影响。
畸形
短缩畸形:骨折断端发生移位,导致肢体长度缩短,出现短缩畸形。比如股骨干骨折时,由于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能向近端移位,导致患肢短缩。不同年龄人群畸形表现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可能出现成角畸形相对常见,而短缩畸形相对较少,但严重的骨折也会出现短缩。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肢体肌肉力量异常的患者,骨折后畸形可能与肌肉力量不平衡有关,增加了畸形矫正和治疗的难度。
成角畸形:骨折端发生角度移位,使肢体出现弯曲畸形。例如,Colles骨折时,手腕部会出现典型的“餐叉样”畸形,这是由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所致。老年人骨质疏松时,发生Colles骨折的概率较高,且成角畸形可能更为明显,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的强度下降,更容易发生移位。
旋转畸形:骨折端发生旋转,导致肢体轴线改变。比如前臂双骨折时,可能出现骨折端的旋转,使得前臂的正常旋转功能丧失,出现旋转畸形。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进行体力劳动或运动的人,骨折后旋转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受伤时的暴力方向和程度有关,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旋转畸形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则会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异常活动
假关节活动:在受伤肢体原本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称为异常活动或假关节活动。这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之一,因为正常情况下该部位不应该有活动。例如,四肢长骨骨折后,骨折端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触及可感觉到骨擦感。儿童骨折时,由于骨膜较厚,异常活动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如果出现则提示骨折的可能性很大。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肌肉控制异常的患者,如脑瘫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肢体运动异常,骨折后异常活动的判断需要结合其基础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相互摩擦所致。在检查时,轻轻触碰或移动骨折部位,可听到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但在检查时要注意避免加重患者的损伤,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轻柔。有皮肤破损的骨折患者,骨擦音或骨擦感可能因伤口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但仍可作为判断骨折的重要依据。
功能障碍
肢体活动受限:骨折后,由于疼痛、肌肉损伤、骨骼连续性中断等原因,受伤肢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出现活动受限。例如,腿部骨折后,患者无法正常行走;手臂骨折后,无法正常持物。不同年龄人群功能障碍的表现不同,儿童骨折后可能因疼痛而拒绝使用患肢,而老年人可能由于本身肢体活动能力下降,骨折后功能障碍可能被部分掩盖,但通过详细检查仍可发现。对于有慢性疾病导致肢体功能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骨折后功能障碍的恢复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