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关节骨折后遗症
外踝关节骨折可能引发多种后遗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平整度破坏、受力不均致软骨磨损,有疼痛、肿胀等症状,可通过避免过度负重、物理及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关节僵硬是因长时间固定、康复训练不及时,需尽早康复训练并可配合辅助器械和中医方法;肌肉萎缩为患肢缺乏运动刺激所致,固定期做等长收缩训练,愈合后增加力量训练并保证营养;神经损伤会有麻木、刺痛等症状,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长时间卧床、血液高凝有关,可能导致肺栓塞,可通过下肢活动和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一、创伤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是外踝关节骨折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当外踝关节发生骨折时,关节面的平整度可能遭到破坏,使得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受力不均。长期的异常受力会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剧,关节间隙变窄。患者通常会感到关节疼痛,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进行剧烈运动后,疼痛会明显加重。疼痛可能会逐渐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行走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还可能出现肿胀、僵硬的症状,活动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本身的退变基础,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更高,且恢复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对于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关节承受的压力更大,也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几率。应对这种后遗症,早期应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来减轻关节压力。症状较轻时,可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症状较重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必要时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关节融合术或关节置换术。
二、关节僵硬
外踝关节骨折后,由于长时间的固定,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粘连和挛缩,从而导致关节僵硬。一般在骨折后的康复阶段,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患者会感觉关节活动不灵活,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均减小。僵硬的关节会影响患者的步态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上下楼梯、蹲下站起等。年轻患者如果骨折后不重视康复训练,可能会因关节僵硬影响日后的运动能力。而老年患者本身关节活动度就相对较小,关节僵硬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关节僵硬,在骨折愈合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康复辅助器械,如关节康复训练器。此外,中药熏蒸等中医康复方法也可能有助于缓解关节僵硬。
三、肌肉萎缩
外踝关节骨折后,由于患肢长时间不能正常活动,肌肉会因缺乏运动刺激而出现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受伤一侧的小腿肌肉变细,力量减弱。这会影响患者的下肢稳定性和行走能力,患者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的情况。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如果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肌肉萎缩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而老年患者由于肌肉本身的生理性退变,肌肉萎缩恢复相对困难。生活方式较为静态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或久坐的患者,肌肉萎缩的程度可能会更严重。针对肌肉萎缩,在骨折固定期间,就应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保持肌肉的张力。骨折愈合后,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提踵、抗阻屈伸等练习。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肌肉的恢复。
四、神经损伤
外踝关节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分布,骨折时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神经损伤的症状表现多样,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皮肤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还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如果损伤到支配关节运动的神经,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儿童患者如果发生神经损伤,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发育。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神经病变的基础,骨折后神经损伤的症状可能会更严重,恢复也更困难。对于神经损伤,早期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修复,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如针灸、电刺激等。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恢复神经的功能,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外踝关节骨折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这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同时,骨折引起的创伤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的下肢会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如果血栓脱落,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较高,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肥胖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相对较差,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尽量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等。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