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指骨折发生超过3周,局部已有纤维连接或骨痂生长的情况,多数可康复,康复受骨折部位、程度、患者年龄、健康状况、治疗方法和依从性等因素影响。康复治疗分非手术(复位、固定、康复训练)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两种。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年轻人避免过早过度活动,老年人注意补钙和循序渐进训练等。康复判断标准有临床愈合(局部无压痛等)和骨性愈合(具备临床愈合条件且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标准。
一、陈旧性骨折的定义
陈旧性骨折一般指骨折发生超过3周的情况。骨折后随着时间推移,局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血肿机化、骨痂形成等,超过3周后,骨折断端已有纤维连接或骨痂生长,其处理与新鲜骨折有所不同。
二、陈旧性骨折能否康复
陈旧性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康复的,但康复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1.骨折部位:不同部位的骨折康复情况有差异。例如,血运丰富部位(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骨折,因能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营养,康复相对容易;而血运较差部位(如腕舟骨、股骨颈)的骨折,因血供不足,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康复周期可能较长,甚至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情况。
2.骨折程度:如果骨折断端移位较小、粉碎程度较轻,相对容易复位和固定,康复几率较大;若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呈粉碎性骨折,对周围组织损伤大,复位和固定难度增加,康复时间会延长,康复过程也更复杂。
3.患者年龄:年轻人身体机能好,新陈代谢快,骨折愈合能力强,康复相对容易;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身体机能下降等情况,骨折愈合慢,康复时间长,且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
4.患者健康状况: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身体的修复能力,增加康复难度;而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相对顺利。
5.治疗方法和依从性:及时、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康复的关键。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会更好;若患者不按时复诊、不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可能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
三、康复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1)复位:可采用手法复位,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
(2)固定:常用石膏、夹板、支具等进行外固定,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3)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负重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
2.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移位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组织,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断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进行固定,使骨折断端稳定,利于愈合。
(2)植骨术:当骨折部位骨缺损或骨不连时,可采用植骨术,取自身骨(如髂骨)或异体骨植入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轻人:年轻人康复能力较强,但康复期间要避免过早过度活动,防止骨折再移位。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避免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慢,康复期间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增强骨质。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差,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过度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若老年人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利于骨折康复。
3.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快,但要注意避免因固定不当影响骨骼生长。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二次损伤。此外,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做好看护,防止意外伤害。
4.特殊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康复后恢复工作时要注意逐渐增加工作量和运动强度,避免过早从事高强度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防止骨折部位再次受伤。
5.患有基础疾病人群: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愈合;营养不良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身体的修复能力;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五、康复的判断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拆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2.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