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常见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相关症状(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全身症状(乏力、发热);慢性有非特异性症状(疲劳感持续、右上腹不适)及肝脏慢性损伤相关表现(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持续)
一、症状表现的一般情况
药物性肝炎是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症状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等不同类型呈现不同表现。
(一)急性药物性肝炎常见症状
1.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患者会明显感觉没有进食的欲望,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代谢过程,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可能会表现为拒食,而老年人由于本身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可能会加重这种食欲不振的情况;从生活方式看,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肝脏负担,使药物性肝炎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更明显。
恶心、呕吐: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受到刺激,出现恶心,进而可能引发呕吐。例如一些服用了具有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就可能出现反复的恶心、呕吐症状,儿童在发生药物性肝炎时,由于其胃肠道反应可能相对更敏感,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会更频繁。
腹胀:肝脏受损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导致气体在胃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本身肝脏功能就相对较差,发生药物性肝炎后腹胀症状可能会更突出。
2.黄疸相关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当药物性肝炎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就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皮肤会呈现黄色,巩膜(眼白部分)也会变黄,这是药物性肝炎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人群黄疸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皮肤较薄,黄疸可能更易观察到,老年人由于皮肤色素等因素,黄疸可能相对不那么明显但也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巩膜黄染等情况;从生活方式看,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会影响肝脏的修复和代谢,可能会使药物性肝炎患者的黄疸症状加重。
尿色加深:胆红素代谢异常后,经肾脏排泄的结合胆红素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血液中过多的胆红素通过肾脏排出,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所致。对于有长期服药病史的患者,尤其是服用过可能导致肝损伤药物的患者,出现尿色加深时应高度警惕药物性肝炎的可能。
3.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身体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不能正常产生和利用能量。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身体机能就有所下降,发生药物性肝炎后乏力症状会更明显;对于经常劳累、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在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乏力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7.5℃-38.5℃左右,这是身体对肝脏损伤的一种免疫反应。但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发热相鉴别,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需要密切观察,排除其他感染因素导致的发热,同时儿童发热时可能还会伴有哭闹、精神差等表现。
(二)慢性药物性肝炎常见症状
1.非特异性症状
疲劳感持续存在:相较于急性药物性肝炎的乏力,慢性药物性肝炎的疲劳感更为持久,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完全缓解。从病史角度看,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脏药物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持续的疲劳感。例如有长期服用某些中药(虽然部分中药可能有肝毒性但未被充分认识)导致慢性药物性肝炎的患者,会长期感到身体疲惫,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右上腹不适:患者可能会感觉右上腹有隐痛、胀痛或不适感。这是因为肝脏肿大或炎症刺激了肝包膜上的神经所致。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右上腹不适可能需要与胆囊等其他腹部器官疾病相鉴别;从生活方式看,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使慢性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右上腹不适症状更明显。
2.肝脏慢性损伤相关表现
肝脾肿大: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脏可能会逐渐肿大,脾脏也可能因门静脉高压等原因出现肿大。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儿童时期发生慢性药物性肝炎时,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肝脏是儿童重要的代谢和合成器官,肿大的肝脏会干扰正常的代谢过程;老年人发生慢性药物性肝炎时,肝脾肿大可能会加重其身体的不适,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肝脾肿大带来的影响耐受性较差。
肝功能异常持续存在:实验室检查会发现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可能会有白蛋白降低等情况,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等功能持续受损。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乙型肝炎病史,再发生药物性肝炎导致慢性损伤时,肝功能异常会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