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可以内镜下治疗吗
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可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术(利用橡皮圈套扎使曲张静脉缺血坏死脱落止血防再出血)、硬化剂注射(使静脉内膜炎症血栓形成血管闭塞)、组织胶注射(对胃底静脉曲张有效使曲张静脉闭塞);适用有出血高危因素、各年龄性别有相应病情的患者,有既往病史者治疗后需加强随访;内镜下治疗有微创、可重复优势,也有可能有并发症、对严重或特殊部位曲张效果有限等局限性;治疗后需定期内镜复查、监测肝功能、观察临床症状,不同人群随访有不同关注点
一、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可以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治疗方式及原理
套扎术:利用橡皮圈套扎曲张的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研究表明,套扎术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急诊止血有效率较高,且能降低再出血风险。通过内镜将套扎器靠近曲张静脉,释放橡皮圈套扎静脉根部,阻断血流。
硬化剂注射:将硬化剂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引起静脉内膜炎症、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闭塞。临床研究显示,硬化剂注射对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曲张静脉消失或减轻。操作时在内镜直视下将硬化剂准确注入曲张静脉内。
组织胶注射:对于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组织胶注入后迅速与血液中的水分接触发生聚合反应,使曲张静脉闭塞。它能精准堵塞胃底曲张静脉的异常通道,减少出血风险。
2.适用情况
出血风险评估: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的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如Child-Pugh分级中C级,或既往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患者,内镜下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内镜检查可以明确曲张静脉的程度、部位等情况,评估出血风险,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及时进行干预。
不同年龄患者:对于成年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肝硬化患者,由于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胃底食管静脉曲张,也可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不过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密切监测,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恢复过程。
不同性别患者: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方式选择上没有本质差异,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曲张静脉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出血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内镜下治疗以及选择具体的治疗方式。
有不同生活方式患者:对于有长期饮酒史导致肝硬化的患者,在进行内镜下治疗后,需要强调严格戒酒,因为继续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导致静脉曲张复发或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有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指导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以改善肝脏功能,降低静脉曲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有既往病史患者:对于既往有过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肝硬化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内镜下治疗是预防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在治疗前需要详细了解既往出血的情况、治疗经过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治疗后要加强随访,监测曲张静脉的变化和出血情况。
3.内镜下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微创:相对于外科手术,内镜下治疗创伤小,患者恢复快。通过内镜这一微创操作途径,就能对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进行治疗,减少了开腹或开胸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和较长的恢复时间。
可重复性:如果首次内镜下治疗后曲张静脉复发或有再次出血风险,可以根据情况再次进行内镜下治疗,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局限性
可能存在并发症:如套扎术后可能出现吞咽疼痛、出血等并发症;硬化剂注射可能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等并发症;组织胶注射可能有异位栓塞等风险。不过这些并发症在规范操作下可以尽量减少发生概率。
对于严重曲张或特殊部位曲张治疗效果有限:对于非常严重、复杂部位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单纯内镜下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联合药物治疗等。
4.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与监测
定期内镜复查: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内镜复查,一般建议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观察曲张静脉的恢复情况、是否有新的曲张静脉形成等。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监测肝功能: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复发和出血风险密切相关,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根据肝功能情况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观察临床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在随访中要更加关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肝脏功能对其生长的影响,女性患者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对肝脏功能和静脉曲张的可能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