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和脓肿的区别
卵巢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多样,检查有超声等,治疗分情况;卵巢脓肿由感染引起,有相应症状、检查及治疗原则,药物或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性质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多由疾病因素导致。
卵巢脓肿:是卵巢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属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多由细菌逆行感染等因素引发,炎症局部会形成脓液积聚。
二、病因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排卵后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或卵泡未破裂等情况可形成生理性囊肿,一般与正常的内分泌及生殖生理过程相关,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能出现,年轻女性因生殖周期活跃相对更易发生生理性囊肿。
病理性因素:上皮性囊肿可能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殖等有关;巧克力囊肿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即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育龄期女性多见,尤其是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
卵巢脓肿
感染因素: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厌氧菌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有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等情况的女性,细菌可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至卵巢引发脓肿;此外,宫腔操作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若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引发卵巢脓肿。
三、临床表现
卵巢囊肿
症状:多数生理性囊肿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病理性囊肿较小时可能无特殊表现,囊肿增大时可出现下腹部隐痛、胀满感,若囊肿发生扭转或破裂,可出现突发的剧烈下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卵巢囊肿可能影响月经周期,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绝经后女性卵巢囊肿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囊性包块,活动度因囊肿情况而异,生理性囊肿可能随月经周期变化有大小改变。
卵巢脓肿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可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异味等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不同年龄患者中,育龄期女性症状可能更典型且因感染相关表现明显;老年女性感染后可能症状不典型,发热等表现可能不突出,但仍需警惕严重感染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压痛明显的包块,质地较软,有波动感(脓肿形成后),伴有宫颈举痛、附件区增厚等表现。
四、辅助检查
卵巢囊肿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囊内情况,生理性囊肿多表现为无回声区,边界清晰;病理性囊肿可根据囊壁情况、有无分隔等初步判断性质,如巧克力囊肿多表现为附件区混合性回声包块。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表现需结合其生理状态综合判断,青春期女性超声检查需关注囊肿与生殖系统发育的关系。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怀疑病理性囊肿为恶性的情况,可检测CA125等肿瘤标志物,若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进一步排查恶性病变可能,但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卵巢脓肿
超声检查:可见附件区混合性回声包块,内有液性暗区,提示脓肿形成,可观察到脓肿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变化可能因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可能不明显,但仍有炎症指标异常。
病原体检测: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检查寻找病原体,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随访过程中需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囊肿变化。
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大(直径>5cm)或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对于巧克力囊肿,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有生育需求者可采用保守手术,无生育需求或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行根治性手术。
卵巢脓肿
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用药,以控制感染。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时需调整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手术治疗:若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等,手术可直接清除脓液,控制感染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