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直肠癌
结肠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有手术、化疗、放疗,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筛查。
一、结肠直肠癌的定义
结肠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由于结肠或直肠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异常增殖且不受控制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直肠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变化的几率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细胞修复等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结肠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如牛肉、猪肉等)的人群,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比摄入较少红肉的人群高。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肠道蠕动,导致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
3.遗传因素:部分结肠直肠癌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如果家族中有结肠直肠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结肠直肠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三、结肠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例如,患者可能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变为腹泻,或者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便秘症状,且这种改变持续时间较长,经一般处理无明显缓解。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可能变细,或者出现便血,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果酱样,这是由于肿瘤组织破溃出血所致。
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一般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且疼痛性质可能发生变化。
4.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者发生转移形成肿块时,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活动度差。
5.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以及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
四、结肠直肠癌的诊断方法
1.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潜血来初步筛查结肠直肠癌。如果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提示肠道可能存在出血性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直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3.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可以显示肠道的形态、轮廓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等,但相对于结肠镜检查,其对病变的观察细节不如结肠镜。
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判断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有无盆腔转移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五、结肠直肠癌的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结肠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对于早期结肠直肠癌,手术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中晚期结肠直肠癌,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缓解症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化疗:常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结肠直肠癌的姑息治疗。化疗可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放疗:可用于局部晚期结肠直肠癌的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或者用于缓解晚期结肠直肠癌患者的疼痛等症状。
六、结肠直肠癌的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加工肉类等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300-500克)和水果(200-300克)。
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等,保持适当的体重,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3.定期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直肠癌的筛查,如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对于有结肠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的年龄应适当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