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折后遗症
骨折后遗症指骨折治疗后遗留不适症状或功能障碍等情况,常见类型有关节僵硬(因固定致组织粘连、活动受限,儿童与老年人影响不同)、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磨损致炎症,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影响有别)、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由多种原因致,儿童和老年人情况各异)、肌肉萎缩(因肢体活动减少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对儿童和老年人影响不同),预防需规范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应对则根据不同后遗症类型采取相应措施,且不同人群应对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骨折后遗症的定义
骨折后遗症是指骨折经过治疗后,遗留下来的一些不适症状或功能障碍等情况。骨折在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表现。
二、常见的骨折后遗症类型及相关情况
(一)关节僵硬
1.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关节活动度受限。例如上肢骨折后长期固定,肩关节可能出现僵硬,影响抬举等活动。这与骨折后患者缺乏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关,长时间不活动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其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且未及时进行规范康复锻炼,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基础存在,骨折后更容易发生关节僵硬,因为老年人的组织修复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康复。
(二)创伤性关节炎
1.发生机制: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异常磨损,长期磨损后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比如膝关节骨折后,关节面破坏,关节在活动时软骨磨损加剧,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炎表现。这与骨折时关节面损伤程度以及骨折复位情况密切相关,复位不佳会直接影响关节面的匹配,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2.不同人群的特点:青少年骨折后如果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节功能,因为青少年关节还在不断发育阶段;而老年人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行走、活动等能力,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因为老年人本身活动相对依赖关节功能,创伤性关节炎会加重其行动不便。
(三)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发生机制:骨折不愈合可能是由于骨折端血液供应严重受损、骨折端分离、感染等原因导致。例如骨折部位血运极差的情况下,如胫骨中下1/3骨折,骨折端血液供应不好,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延迟愈合则是骨折愈合时间超过了正常愈合时间范围,但还未达到不愈合的程度。这与骨折的部位、损伤程度、治疗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
2.特殊人群情况:儿童骨折相对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是先天性骨发育不良等情况导致的骨折,也可能出现延迟愈合;对于老年人,由于骨代谢减缓,骨折愈合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
(四)肌肉萎缩
1.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腿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肌肉纤维变细,肌肉力量下降。这是因为肌肉长期不活动,其营养供应和神经调节等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肌肉组织退化。
2.不同人群的影响:儿童肌肉萎缩后可能会影响其肢体的正常生长和运动功能发展;老年人肌肉萎缩会加重其行动困难,因为肌肉力量的减弱会影响其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增加跌倒等风险,进而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整体健康状况。
三、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应对
(一)预防措施
1.规范治疗:骨折后要进行正确的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准确的复位可以使骨折端尽可能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良好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稳定愈合,为后期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例如骨折复位时要确保关节面等重要部位的平整。
2.早期康复锻炼:在骨折固定的同时,就应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早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等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逐步进行关节的活动度锻炼等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等问题。对于儿童,家长和医护人员要更积极地引导进行适合的康复锻炼,因为儿童恢复能力虽强但也需要正确的引导;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
(二)应对措施
如果已经出现骨折后遗症,需要根据具体的后遗症类型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对于关节僵硬,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于创伤性关节炎,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物理治疗等方法;对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等治疗手段。不同人群在应对骨折后遗症时需要考虑其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特点,如儿童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强度和方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重安全,防止在康复过程中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