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痛出血是怎么回事
牙龈疾病常见原因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及局部刺激因素,伴随牙龈出血不止可能关联血液系统或肝脏疾病,伴随牙齿松动可能与重度牙周炎或外伤有关,诊断可通过口腔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预防需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定期口腔检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常见原因
1.牙龈炎
致病机制: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主要病因,牙菌斑不断堆积在牙面,其中的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现炎症反应。例如,研究表明,牙菌斑中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等多种细菌参与了牙龈炎症的启动和发展过程。
人群差异:任何人群都可能发生牙龈炎,但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人群更易罹患,比如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的人。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也容易出现牙龈红肿痛出血情况,因为儿童的口腔清洁习惯往往尚未完全养成。
生活方式影响:吸烟人群患牙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不利于牙龈组织的健康。此外,一些饮食习惯不良,如过多摄入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也更容易引发牙龈炎症。
2.牙周炎
致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菌斑的作用外,还与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有关。牙周袋的形成是牙周炎的重要病理改变,细菌及其毒素侵犯牙周组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等。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存在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破坏。
人群差异: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牙周炎,随着年龄增长,牙龈和牙周组织会出现生理性退变,加上口腔卫生维护可能不如年轻时到位,患病风险增加。但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患牙周炎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生活方式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抵抗力,容易并发牙周炎。同时,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可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病几率。
3.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例如,龈上牙石多位于牙颈部,质地较硬,容易引发牙龈的慢性炎症;龈下牙石位置较深,更难清洁,对牙龈的刺激更为严重。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红肿、出血。比如,一些活动假牙的基托边缘过长或过锐,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局部炎症。
食物嵌塞:进食时食物残渣嵌入牙间隙,若未及时清理,会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出现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失牙等情况容易导致食物嵌塞。
二、伴随症状及相关疾病关联
1.伴随牙龈出血不止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且不易止住的情况。再如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牙龈组织,同时影响正常的造血功能,也会引起牙龈出血,且常伴有牙龈肿胀等表现。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牙龈出血症状。例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出血表现。
2.伴随牙齿松动
重度牙周炎:牙周炎发展到晚期,牙槽骨吸收严重,会导致牙齿支持组织丧失,出现牙齿松动情况,同时伴有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
外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后,也可能出现松动,同时伴有牙龈的损伤、红肿、出血。比如运动中牙齿受到碰撞等情况。
三、诊断与预防
1.诊断方法
口腔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等,比如牙龈炎患者牙龈多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牙周炎患者牙龈会有退缩、牙周袋形成等表现。还会进行探诊检查,测量牙周袋深度,判断牙龈出血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导致牙龈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2.预防措施
口腔卫生维护
正确刷牙: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儿童在家长的帮助下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使用牙线和牙缝刷:对于牙缝较宽的人群,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可有效预防牙龈炎症。
定期口腔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牙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中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增加口腔检查的频率。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积极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有助于降低牙龈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