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需要怎么治疗
小儿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复位和固定,手术治疗有相应适应证和方式;不同年龄小儿骨折治疗有差异及注意事项,婴儿期需轻柔操作等,幼儿期注重固定稳定性等,学龄前期和学龄期要重视对肢体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后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观察患肢情况等,中期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后期加强功能恢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一、小儿骨折的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
1.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基础。对于小儿骨折,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如手法复位。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使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例如,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青枝骨折,多可通过手法进行简单复位。手法复位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避免损伤小儿的皮肤和周围组织,同时要考虑小儿的耐受程度,操作应轻柔。
2.固定:复位后需要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包括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小夹板固定适用于一些四肢长骨的骨折,通过夹板的固定作用限制骨折端的活动。石膏固定则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固定环境,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需要较长时间固定的情况较为常用。内固定一般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不稳定骨折等情况,如使用克氏针等进行内固定,但小儿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内固定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谨慎考虑,尽量选择对小儿生长影响较小的方式,且在合适的时机可能需要取出内固定物。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当小儿骨折出现严重移位、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明显移位,通过保守治疗无法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开放性骨折存在伤口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手术清创并固定骨折端;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手术可以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同时固定骨折端。
2.手术方式: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对于某些复杂骨折可能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进行精确复位后使用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小儿术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考虑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材料,尽量减少对小儿骨骼生长的干扰。
二、不同年龄小儿骨折治疗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骨骼柔软、可塑性强等特点,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在复位和固定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等导致二次损伤。例如,婴儿的锁骨骨折多可采用保守治疗,如8字绷带固定,但固定时要密切观察绷带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婴儿的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婴儿的肢体活动等情况。
(二)幼儿期(1-3岁)
此阶段小儿开始活泼好动,骨折发生的风险有所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固定的稳定性和小儿的配合度。对于骨折的固定,石膏固定是常用方法,但要注意石膏的塑形要符合幼儿肢体的生理弯曲,保证固定舒适且有效。同时,要加强对幼儿的看护,防止其在固定期间再次损伤骨折部位。
(三)学龄前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
随着小儿活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更加多样。在治疗时,除了考虑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外,还要重视骨折对小儿肢体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对于长骨骨折,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过程中肢体的长度变化,防止出现肢体不等长的情况。在康复阶段,要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但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三、小儿骨折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一)早期康复护理
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要注意观察小儿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保持患肢适当的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指导小儿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对于上肢骨折固定的小儿,可以指导其进行手部的抓握、伸展等动作训练。
(二)中期康复护理
随着骨折部位的逐渐稳定,可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对于下肢骨折的小儿,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但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小儿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三)后期康复护理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要加强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训练。包括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以恢复小儿患肢的正常功能。同时,要注重小儿的心理护理,因为骨折可能会对小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造成影响,容易导致小儿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要给予小儿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