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和肝细胞癌有什么区别
肝癌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是肝细胞癌,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各有特点,原发性肝癌有多种病理类型,继发性肝癌病理与原发肿瘤一致,肝细胞癌有其影像学等特征,治疗包括手术、局部及全身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定义方面
1.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自身的细胞,继发性肝癌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所致。
2.肝细胞癌:属于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它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方面
1.肝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因素等;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部位肿瘤通过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或直接浸润等途径转移至肝脏。
2.肝细胞癌:主要的发病机制与乙肝或丙肝病毒持续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修复反复进行,进而引发基因突变有关,另外,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也会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分子生物学改变。
三、病理特征方面
1.肝癌: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等;继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与原发肿瘤一致,比如原发肿瘤是结肠腺癌转移至肝脏,那么肝脏转移灶的病理表现就会有结肠腺癌的特征。
2.肝细胞癌:在病理上,癌细胞呈多角形,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癌细胞排列呈巢状或索状,癌组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背景,显微镜下还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分化好的癌细胞形态接近正常肝细胞,分化差的则异型性明显。
四、临床表现方面
1.肝癌: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脏肿大、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肝硬化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全身症状(消瘦、乏力、发热等),继发性肝癌除了肝脏表现外,还会有原发肿瘤的相关表现。
2.肝细胞癌:临床表现与肝癌总体表现相似,因为它是肝癌中最主要的类型,所以常见症状如肝区疼痛,多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使肝包膜被牵拉所致,早期可能仅有右上腹不适,随着肿瘤增大症状逐渐明显,若发生转移还会有转移部位相应症状,比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五、诊断方法方面
1.肝癌: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CT和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部位等,PET-CT有助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但并不是所有肝癌患者AFP都升高,继发性肝癌的AFP多为阴性;
病理活检:通过肝穿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2.肝细胞癌:
影像学:同样依赖超声、CT、MRI等检查来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比如典型的肝细胞癌在增强CT或MRI上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肿瘤标志物:AFP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约70%的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AFP正常;
病理:肝穿刺病理活检是确诊肝细胞癌的可靠方法,能明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病理类型等。
六、治疗方面
1.肝癌:
手术治疗: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对于继发性肝癌若原发肿瘤可切除且肝脏转移灶局限也可考虑手术;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等;
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根据肿瘤情况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方案。
2.肝细胞癌:
手术:是早期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切除有治愈的可能;
局部治疗: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的肝细胞癌;
系统治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在肝细胞癌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
七、预后方面
1.肝癌:总体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相关,早期肝癌经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晚期肝癌预后较差;继发性肝癌的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的情况和肝脏转移灶的控制情况。
2.肝细胞癌:早期肝细胞癌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生存期,而中晚期肝细胞癌预后相对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但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手段的应用,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年龄较大的患者、有基础疾病(如严重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男性患者在某些危险因素暴露(如饮酒等)方面可能面临更高的发病风险,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酗酒、高脂饮食等)会加重病情进展,有乙肝或丙肝病史的患者若病毒控制不佳则肝细胞癌复发转移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