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的并发症
股骨骨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感染相关的伤口感染、骨髓炎;血管损伤的动脉损伤、静脉损伤;神经损伤的坐骨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综合征;以及关节僵硬与功能障碍的关节僵硬、肢体不等长,这些并发症会分别对患者的身体功能、生活质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一、感染相关并发症
(一)伤口感染
1.发生情况:股骨骨折后,尤其是开放性骨折,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侵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发生伤口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伤口感染几率。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也易引发伤口感染。
2.表现及影响: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等。若不及时控制,感染可能扩散,影响骨折愈合,严重时可导致骨髓炎等更严重后果。
(二)骨髓炎
1.成因:多由伤口感染进一步发展而来,细菌侵犯骨髓组织。对于儿童患者,骨骼的血供特点使其骨髓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特殊性,儿童骨髓腔大,感染易扩散。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下降,骨髓炎的治疗相对更困难,病程可能更长。
2.影响:可出现发热、局部持续疼痛、窦道形成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可能需要截肢等严重处理。
二、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
(一)动脉损伤
1.发生情形:股骨骨折时,骨折端可能刺破周围动脉,如股动脉等。在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股骨骨折中,动脉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工作或活动中,男性因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危职业,发生高能量损伤导致动脉损伤的风险可能略高。
2.后果:动脉损伤可引起肢体缺血,若缺血时间过长,会导致肌肉坏死、肢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静脉损伤
1.情况及影响:股骨骨折可能导致周围静脉损伤,引起局部淤血、肿胀。对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静脉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肿胀消退时间可能更长,且容易出现静脉血栓等后续问题。儿童患者静脉较细,损伤后处理需更加精细,避免影响静脉回流和肢体发育。
三、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
(一)坐骨神经损伤
1.发生关联:股骨骨折时,特别是髋关节周围的股骨骨折,容易累及坐骨神经。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股骨骨折可能罕见地导致坐骨神经损伤,但在创伤性股骨骨折中,多因骨折端移位压迫或直接牵拉坐骨神经。
2.表现及影响: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肌肉无力,严重时可导致足下垂等,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行走活动的人群,如农民、运动员等,影响更为显著。
(二)股神经损伤
1.相关情况:股骨骨折也可能损伤股神经,导致大腿前侧感觉减退、肌肉无力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股神经损伤后恢复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老年人恢复能力弱,可能遗留长期的功能障碍。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发生因素
1.骨折后因素:股骨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静脉血流缓慢;骨折本身导致的创伤刺激,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老年人,都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血栓形成风险更高。
2.后果及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若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危及生命。即使未发生肺栓塞,血栓形成也会导致下肢肿胀、疼痛、静脉回流障碍,影响骨折的康复和肢体功能恢复。
五、脂肪栓塞综合征
(一)发生机制
1.骨折后脂肪释放:股骨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引起脂肪栓塞。儿童骨骼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风险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老年人由于骨髓脂肪化等因素,脂肪栓塞的发生也需警惕。
2.表现及危害: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肤瘀点等,严重影响呼吸、循环等重要系统功能,病死率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六、关节僵硬与功能障碍
(一)关节僵硬
1.发生原因:股骨骨折后,由于长期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对于儿童患者,关节的可塑性相对较强,但长期固定也可能影响关节发育;老年人关节本身退变,固定后更易发生关节僵硬。生活方式中缺乏康复锻炼计划的患者,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更高。
2.影响:关节僵硬会严重影响肢体的活动范围,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屈伸关节,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二)肢体不等长
1.发生情况:股骨骨折后,若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畸形愈合或骨痂生长不均匀等情况,可能导致肢体不等长。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肢体不等长对其身高和下肢力线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成年人肢体不等长会引起步态异常,增加膝关节、髋关节等关节的受力不均,加速关节退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