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可累及多关节,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病理有关节软骨、骨质、滑膜改变,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用关节等。
一、定义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以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也被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等。它可累及全身多个关节,其中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较为常见。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这是骨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患骨关节炎的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由于关节软骨的代谢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关节软骨的磨损等问题。
2.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患骨关节炎的风险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患骨关节炎的风险明显升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对关节软骨等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使用关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长跑、登山等)的人群,关节软骨受到的磨损增加,患骨关节炎的概率较高。例如,经常登山的人膝关节软骨磨损程度往往比一般人严重。
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尤其是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过多的体重会使关节软骨承受更大的压力,加速软骨的退变,从而引发骨关节炎。研究表明,肥胖者患膝骨关节炎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数倍。
4.病史因素:既往有关节创伤史,如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增加日后发生骨关节炎的可能性。关节创伤可能会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平衡,导致关节软骨等组织的损伤,进而引发退变和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
三、病理改变
1.关节软骨:最初表现为软骨表面粗糙、变薄,随后出现软骨裂隙、溃疡、脱落等情况,软骨下骨外露。
2.骨质:软骨下骨会发生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也就是俗称的“骨刺”),骨赘的形成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等症状。同时,骨质还可能出现囊性变等改变。
3.滑膜:滑膜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滑膜充血、水肿、增生等,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肿胀。
四、临床表现
1.疼痛: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会疼痛。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例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加重。
2.关节肿胀:由于滑膜炎症和滑液分泌增多等原因,关节可出现肿胀,严重时可影响关节的活动。
3.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但在病情严重时,僵硬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4.关节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可能出现屈伸不利、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等情况,影响日常的生活活动,如穿衣、行走等。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关节的压痛部位、肿胀情况、活动范围等。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按压膝关节周围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否有压痛,观察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典型的骨关节炎表现。通过X线片可以直观地看到关节结构的改变情况,对于病情的评估和分期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地发现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骨关节炎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六、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减轻关节的负担。例如,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以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的关节肿胀等情况。按摩和针灸等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骨关节炎的症状。
减轻体重:对于肥胖的骨关节炎患者,减轻体重可以显著减轻关节的负担,延缓病情的进展。
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正常体重,减轻关节的压力。
避免过度使用关节:注意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避免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强度的运动,减少关节的磨损。
积极治疗关节创伤:既往有关节创伤史的人群,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以降低日后发生骨关节炎的风险。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关节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关节炎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