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什么病
附件炎是女性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发。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抵抗力下降等。急性附件炎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慢性则有下腹坠胀、疼痛等表现。诊断依靠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不同人群如年轻女性、育龄女性、绝经后女性、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有相关病史者受影响不同,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增强免疫力、定期妇科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
一、附件炎的定义
附件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在临床上常将输卵管、卵巢统称为“附件”。附件炎可分为急性附件炎和慢性附件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传播、生殖道上行感染等途径进入女性生殖系统,引发附件炎。
2.性卫生不良:不注意经期卫生、经期性交、多个性伴侣等不良性行为,增加了病原体侵入的机会,容易诱发附件炎。
3.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附件,引起炎症。
4.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如果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患者术后不注意卫生,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引发附件炎。
5.抵抗力下降:女性在分娩、流产后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发生附件炎。
三、症状
1.急性附件炎: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疼痛一般为持续性,常在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白带增多、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2.慢性附件炎:慢性附件炎的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月经前后症状可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失调、不孕等情况。
四、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发现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区有压痛、增厚,有时可触及包块。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提示有炎症存在。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查找病原体,有助于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积水,或卵巢周围有粘连等表现。必要时可进行CT、MRI等检查,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五、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甲硝唑、阿奇霉素等。急性附件炎一般需要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附件炎。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或脓肿破裂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附件切除术等。
3.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六、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发生附件炎的风险较高。应注意性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旦出现下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2.育龄女性:附件炎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影响受孕,增加宫外孕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在治疗附件炎时应尽量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可进行输卵管通畅检查,评估生育功能。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附件炎。绝经后女性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如有异常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增加附件炎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5.有相关病史者:既往有盆腔炎、附件炎病史的女性,复发的风险较高。此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复发情况。
七、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清洗外阴。注意经期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
2.安全性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降低附件炎的发生风险。
3.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4.定期妇科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可预防附件炎的发生。
5.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宫腔操作,如需进行手术,应选择正规医院,确保手术操作规范,术后注意休息和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