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出血好几年常见于牙周炎、牙龈增生、血液系统疾病。牙周炎因牙菌斑微生物致慢性感染,口腔卫生差、吸烟、年龄大易患;牙龈增生由全身性疾病或药物等引起,药物、遗传是影响因素;血液系统疾病因凝血功能异常致牙龈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相关检查有口腔视诊、探诊及血液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应对建议包括针对牙周炎的口腔清洁和专业治疗,针对牙龈增生的药物调整和手术治疗,针对血液系统疾病的专科就诊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牙龈红肿出血好几年的常见原因
1.牙周炎
发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牙菌斑不断堆积,其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会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症状。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沟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牙龈组织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导致出血。
影响因素:口腔卫生状况是重要因素,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措施不到位的人群,更容易患牙周炎。此外,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病情,因为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不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下降,老年人患牙周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牙龈增生
发病机制:某些全身性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牙龈增生。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可引起牙龈纤维性增生和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增生,容易出血。另外,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也会出现牙龈弥漫性增生,导致牙龈红肿出血多年不愈。
影响因素:药物因素是关键,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群需密切关注牙龈状况。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表现出牙龈增生的症状。
3.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牙龈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容易自发性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同时伴有牙龈红肿。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白细胞异常增殖浸润牙龈组织,也会出现牙龈红肿出血,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其他症状。
影响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是常见诱因。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辐射等因素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到影响。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1.口腔检查
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有无增生、肿胀等情况,初步判断牙龈的健康状况。例如,牙周炎患者牙龈会呈现暗红色,质地松软,可能有牙周袋形成;牙龈增生患者牙龈明显增厚、肥大。
探诊:用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的深度、附着丧失情况等,这对于诊断牙周炎非常重要。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小于3mm,若超过3mm且有探诊出血,则提示可能存在牙周炎症。
2.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异常增高或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
凝血功能检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了解凝血功能状况。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会出现异常,如凝血时间延长等。
三、应对建议
1.针对牙周炎
口腔清洁:强调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同时配合使用牙线或间隙刷等辅助清洁工具,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牙菌斑堆积。
专业治疗:定期进行牙周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控制牙周炎症。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
2.针对牙龈增生
药物调整:如果是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可以调整药物。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随意停药可能会导致原发病病情加重。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严重影响口腔功能和美观的患者,可考虑牙龈切除术等手术治疗方法。
3.针对血液系统疾病
专科就诊:一旦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如骨髓穿刺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等,白血病则根据具体类型采取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牙龈出血情况,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