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区别
过敏性皮炎与荨麻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过敏性皮炎由过敏原致皮肤病症,皮疹多样与接触部位相关,通过病史采集、斑贴试验诊断,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药物治疗;荨麻疹以风团为特征,由多种因素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引发,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试验诊断,需去除诱因并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在两类疾病上有不同特点,儿童皮肤屏障弱、用药需温和,老年人恢复慢、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其发病机制涉及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如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皮肤炎症反应。例如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植物、金属等)接触皮肤后,引发局部的炎症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通常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使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形成风团。过敏原可以是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等,这些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过敏性皮炎:
皮肤表现:症状多样,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脱屑等,皮疹形态多样且多与接触过敏原的部位相关,边界相对较清楚。例如接触了某些化妆品后,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肿胀,严重时可出现水疱,伴有瘙痒。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皮炎皮疹特点有一定差异,如接触性皮炎急性期以红斑、肿胀、丘疹为主,亚急性期有少量鳞屑,慢性期则皮肤增厚、苔藓样变。
好发部位:与接触过敏原的部位密切相关,如接触手部的过敏原则手部发病,接触面部的过敏原则面部发病等。
荨麻疹:
皮肤表现:特征性表现为风团,风团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可呈淡红色或白色,周围有红晕,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黏膜部位也可受累,如胃肠道黏膜受累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
三、诊断方法区别
过敏性皮炎: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近期接触过的物质、所处环境等,了解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过敏原,如新换的护肤品、新穿的衣物材质等。
斑贴试验:对于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有重要诊断价值,将可疑过敏原贴于患者皮肤上,观察一定时间后根据皮肤反应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例如怀疑患者对某种金属过敏,可通过斑贴试验来明确。
荨麻疹:
病史采集:重点询问发病诱因,如近期饮食变化、用药情况、是否有感染等,了解风团出现的诱因及发作规律,如是否在接触某些物质后发作等。
皮肤点刺试验:通过点刺皮肤,观察皮肤对常见过敏原的反应,可辅助诊断荨麻疹的过敏原。例如点刺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等,根据皮肤红晕、风团等反应判断是否过敏。
四、治疗原则不同
过敏性皮炎: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如明确对某种化妆品过敏,则应停止使用该化妆品;明确对某种植物过敏,则应避免接触该植物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轻度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适用于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如地奈德乳膏等;病情较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荨麻疹:
去除诱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则避免食用该食物;是感染引起,则积极治疗感染等。
药物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等情况,需及时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过敏性皮炎: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接触过敏原后更易发病。在治疗时,外用药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如选择纯棉材质的衣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接触。
荨麻疹:儿童荨麻疹病因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等相关。用药时需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如糖浆剂等,方便儿童服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老年人:
过敏性皮炎:老年人皮肤萎缩,屏障功能减退,过敏性皮炎发病后恢复相对较慢。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外用药物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方法,口服药物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荨麻疹:老年人荨麻疹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相关,在治疗荨麻疹的同时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