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增生
牙龈增生是牙龈组织细胞成分增多致体积增大的非炎症性变化,常见病因有药物、局部刺激、全身疾病因素,临床表现为牙龈体积、颜色改变及牙齿松动等伴随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牙龈炎症、肿瘤性病变鉴别
一、牙龈增生的定义
牙龈增生是指牙龈组织的细胞成分增多所致的牙龈体积增大,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牙龈非炎症性变化。
二、牙龈增生的常见病因
1.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可引起牙龈增生,如常用于器官移植抗排异反应的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以钙通道阻滞剂为例,其可能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代谢等途径,导致牙龈纤维母细胞分裂增加、合成蛋白增多等,进而引起牙龈增生。不同药物引起牙龈增生的机制有所差异,但都与药物导致的细胞水平的代谢和增殖变化相关。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相对成人可能在药物引起牙龈增生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性别因素在药物引起牙龈增生上尚无明确的显著差异报道,但个体差异存在。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若出现牙龈异常增生表现,需考虑药物因素。
2.局部刺激因素
牙菌斑、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存在于牙龈周围,可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牙龈增生。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齿表面的微生物膜,其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若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促使牙龈纤维组织增生。牙结石是牙菌斑矿化形成的,其表面更容易粘附细菌和毒素,对牙龈的刺激比牙菌斑更持久和强烈。不良修复体如不合适的假牙等,会不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反复受到机械刺激,进而引发增生。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局部刺激因素导致牙龈增生,儿童若口腔卫生不良,容易形成牙菌斑和牙结石,从而增加牙龈增生风险;成年人若不注意口腔清洁或有不合适的修复体,也易出现局部刺激导致的牙龈增生。性别因素在此方面影响不大,主要是口腔局部的刺激情况起关键作用。
3.全身疾病因素
某些全身疾病也可导致牙龈增生,如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从幼年开始就可能出现牙龈广泛的纤维性增生,累及附着龈、龈乳头和边缘龈。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牙龈组织,可导致牙龈增生,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牙龈出血、贫血等其他表现。在年龄上,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在儿童时期就可能显现症状;白血病患者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多见。性别因素在这些全身疾病相关的牙龈增生中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主要是疾病本身的病理过程导致牙龈出现增生改变。
三、牙龈增生的临床表现
1.牙龈体积变化
牙龈增生可表现为牙龈组织从正常的菲薄状态变得肥厚,牙龈乳头可呈球状、结节状等增生,严重时可覆盖部分牙面。例如,药物性牙龈增生早期可能是牙龈乳头轻度增生,逐渐发展为牙龈边缘肥厚,甚至可覆盖部分牙冠。
2.牙龈颜色改变
一般来说,牙龈增生的颜色多为粉红色,但如果同时伴有炎症,可能会出现颜色变红的情况。如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龈增生,若合并炎症,牙龈颜色会偏红,质地也会变得更脆。
3.牙齿松动等伴随表现
严重的牙龈增生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排列和稳定,导致牙齿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当牙龈增生覆盖牙面较多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口腔卫生维护,因为增生的牙龈会阻碍刷牙等清洁操作,进一步加重局部刺激,形成恶性循环。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牙齿松动的表现可能因牙齿的发育阶段等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牙齿发育阶段,严重牙龈增生对牙齿发育和稳固的影响更为显著;成年人牙齿已基本发育完成,严重牙龈增生导致的牙齿松动可能会影响其咀嚼和生活质量。
四、牙龈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了解是否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询问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的存在情况,如是否有牙菌斑、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全身疾病史,如遗传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外观,包括牙龈的颜色、体积、形态等;检查牙齿周围的局部刺激物情况;通过牙周探针等检查工具评估牙龈与牙齿的附着情况等。例如,通过牙周探诊可以了解牙龈增生对牙周附着水平的影响。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等,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增生。如白血病患者可能会有血常规等血液检查异常。
2.鉴别诊断
与牙龈炎症相鉴别:牙龈炎症主要是牙龈的红肿、出血等表现,一般经过口腔清洁等抗炎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而牙龈增生除了有炎症表现时的红肿外,还有牙龈体积的异常增大,且单纯抗炎治疗牙龈体积不易恢复正常。
与肿瘤性病变相鉴别:一些牙龈的肿瘤性病变也可能表现为牙龈的异常增生物,但肿瘤性病变一般生长速度较快,形态多不规则,通过病理检查等可以明确鉴别,而牙龈增生多是由非肿瘤性因素引起,生长相对较缓慢,病理检查结果一般无肿瘤细胞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