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的原因造成的
牙龈增生可由药物因素、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系统性疾病相关因素导致。药物因素中钙通道阻滞剂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离子稳态致牙龈结缔组织增生,抗癫痫药物影响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致增生;口腔局部刺激因素里菌斑微生物刺激致牙龈炎症进而增生,牙石持续刺激引起牙龈炎症和增生;系统性疾病相关因素中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由基因异常致牙龈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白血病因异常白细胞浸润和免疫功能紊乱致牙龈增生
一、药物因素导致的牙龈增生
(一)钙通道阻滞剂
1.作用机制: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可能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途径,导致牙龈结缔组织增生。有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增生。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使得牙龈组织中的纤维成分和细胞成分增多,最终引发牙龈增生。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来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钙通道阻滞剂导致牙龈增生的易感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牙龈增生的程度,因为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环境,干扰牙龈组织的代谢等。而有基础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是高发人群。
(二)抗癫痫药物
1.作用机制:如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可引起牙龈增生。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表达、细胞周期等有关。研究发现,服用苯妥英钠的癫痫患者中,牙龈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药物会改变牙龈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从而出现牙龈增生。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癫痫患者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龈组织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如果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比如口腔清洁不到位,会进一步加重牙龈增生的情况,因为不良的口腔卫生环境会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
二、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导致的牙龈增生
(一)菌斑微生物
1.作用机制:口腔中的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可能导致牙龈增生的重要因素。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在炎症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等,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牙龈结缔组织增生。例如,研究表明,牙龈炎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牙龈增生。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堆积菌斑,所以相对而言更易因菌斑微生物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发展为牙龈增生。不同性别在菌斑微生物导致牙龈增生方面无明显差异。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菌斑相关牙龈增生的风险更高。
(二)牙石
1.作用机制: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矿化的或正在矿化的菌斑及软垢,它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的炎症和增生。牙石的粗糙表面会不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的上皮完整性被破坏,炎症细胞浸润,进而促使牙龈结缔组织纤维增生。例如,长期存在牙石的部位,牙龈往往会出现红肿、增生等表现。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因牙石导致牙龈增生,但中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等原因,更容易形成牙石。性别差异不明显。有长期不洗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牙石更容易堆积,从而增加牙龈增生的风险。
三、系统性疾病相关的牙龈增生
(一)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1.作用机制: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基因异常有关。基因的突变或缺陷导致牙龈组织中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特定基因位点,这些基因的异常影响了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和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使得牙龈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等成分大量增加,从而引发牙龈广泛的增生。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从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开始出现牙龈增生的表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由于是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而且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主要在于口腔卫生的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牙龈增生带来的一些局部刺激,但无法改变疾病的遗传本质。
(二)白血病
1.作用机制: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在牙龈组织中浸润,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会导致牙龈增生。白血病细胞在牙龈组织内大量增殖,使得牙龈组织肿胀、增生,同时还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表现。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的牙龈组织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这是导致牙龈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个年龄段的白血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牙龈增生的症状,性别差异不明显。白血病患者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力低下,口腔局部的感染等问题更容易诱发牙龈增生,而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会影响牙龈增生的程度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