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是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发的婴幼儿过敏性皮肤炎症,具有皮疹多形、瘙痒明显、易反复的特点。其病因包括遗传、免疫、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症状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皮肤护理、避免刺激、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外用、口服)。护理涉及皮肤、避免搔抓、环境和饮食管理。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过敏体质患儿和患其他疾病患儿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涵盖孕期保健、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和皮肤护理等方面。
一、小儿湿疹的定义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明显的瘙痒感,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二、小儿湿疹的病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孩子患湿疹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2.免疫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对各种外界刺激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湿疹。
3.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小儿皮肤角质层薄,水分容易丢失,皮肤的屏障功能较弱,使得外界过敏原更容易进入皮肤内部,诱发炎症反应。
4.环境因素:包括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气候变化,如炎热、干燥、寒冷等;接触化学物质,如洗涤剂、消毒剂、化纤衣物等。
5.生活方式:过度清洁皮肤,破坏皮肤的正常油脂层;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过度喂养等,也可能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
三、小儿湿疹的症状表现
1.急性期:起病急,皮肤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会有渗出、结痂。常对称分布,多见于头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患儿会因瘙痒而烦躁不安,睡眠和饮食受到影响。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瘙痒仍较明显。
3.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有苔藓样变,颜色加深,瘙痒剧烈且持久。病情可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四、不同年龄段小儿湿疹的特点
1.婴儿期(01岁):多在出生后13个月开始发病,主要累及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可受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由于瘙痒,婴儿会用手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渗出。
2.幼儿期(13岁):湿疹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在这个阶段初次发病。皮疹多见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皮肤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的特征,瘙痒明显,影响孩子的活动和睡眠。
五、小儿湿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
避免刺激:避免孩子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穿着宽松、柔软的纯棉衣物,避免化纤、羊毛等材质。
调整饮食: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根据情况选择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已经添加辅食的孩子,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急性期有渗出时,可使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
口服药物:对于瘙痒严重、影响睡眠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
六、小儿湿疹的护理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每天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洗澡后立即涂抹保湿霜,锁住皮肤水分。
2.避免搔抓:给孩子剪短指甲,防止搔抓皮肤导致破损和感染。可以给孩子戴上手套,但要注意手套的清洁和透气性。
3.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过热和过于干燥。定期清洁卧室,减少尘螨和过敏原的存在。
4.饮食管理:坚持母乳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可能引起孩子过敏的食物。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免疫系统和皮肤屏障功能更不完善,患湿疹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在护理时要更加注意皮肤的保湿和保暖,避免感染。
2.过敏体质患儿:除了常规的湿疹护理外,要严格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在添加新的食物或使用新的护肤品时要格外谨慎。
3.患有其他疾病的患儿:如果孩子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湿疹的恢复。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八、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2.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降低湿疹的发生风险。尽量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3.合理添加辅食:按照科学的方法添加辅食,避免过早添加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蛋清、海鲜等。
4.皮肤护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皮肤护理习惯,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