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概述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全球及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且有年轻化倾向。病因与饮食、遗传、肠道慢性疾病有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直肠指检、大便潜血试验、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预防需调整饮食、定期筛查、积极治肠道病、适度运动。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且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病因
1.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肠道内厌氧菌增多,可将胆汁酸代谢为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肠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从而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导致直肠癌发病率较高。
2.遗传因素:约20%-30%的直肠癌与遗传因素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直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其发病与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有关。
3.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癌变;直肠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切除,也有恶变倾向,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癌变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也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例如,患者可能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每天排便3-4次,且大便不成形。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带黏液或脓血。由于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通过受阻,所以大便变细;肿瘤表面溃烂出血、感染等,会使大便中带有黏液、脓血。
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晚期时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脏器,可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
4.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
5.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医生可触及肠腔内肿块,或可触及溃疡型、菜花型肿块,指套常染有脓血或黏液。
2.大便潜血试验:可作为直肠癌的初步筛查方法,持续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查。但该试验特异性不高,消化道其他出血性疾病也可导致阳性结果。
3.内镜检查
直肠镜:可直接观察直肠内病变的形态、大小、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依据。
结肠镜:不仅可观察直肠病变,还能检查全结肠,对于发现结直肠多发癌、息肉等有重要意义。
4.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结肠整体情况,对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能显示肠腔狭窄、充盈缺损等改变。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肝转移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MRI检查:对直肠癌的分期更准确,尤其是对肿瘤侵犯肠壁深度、盆腔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优于CT。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低位前切除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局部切除术等。早期直肠癌通过手术有治愈的可能。
2.放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率;也可用于晚期直肠癌的姑息治疗,缓解症状。放疗可分为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和根治性放疗等。
3.化疗:常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化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4.靶向治疗:针对直肠癌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等,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一定不良反应。
六、预防
1.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50g膳食纤维,可选择燕麦、芹菜、苹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直肠癌筛查,一般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筛查年龄应提前,可从30岁左右开始,且筛查频率应增加。
3.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如对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腺瘤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化。
4.适度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