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宫内窘迫是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病因包括母体、胎儿、脐带胎盘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对母儿有不良影响,处理原则根据急慢性不同而异,孕妇应按时产检密切关注,及时就医保障母儿健康
一、病因
1.母体因素
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是重要原因,如孕妇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等,导致母体血氧含量降低,从而影响胎儿血氧供应。例如,患有重度贫血的孕妇,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会使胎儿氧供不足。不同年龄段的孕妇,身体状况不同,年轻孕妇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好,但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问题;高龄孕妇身体机能相对衰退,发生母体血氧含量不足的风险可能更高。
子宫胎盘血管硬化、狭窄、梗死,使绒毛间隙血液灌注不足,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病理生理变化会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导致胎儿缺氧。
2.胎儿因素
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胎儿自身的氧运输和利用出现问题。胎儿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也会影响胎儿的氧供。不同孕周的胎儿,其自身的代偿和耐受缺氧的能力不同,早期胎儿相对耐受能力可能稍强,随着孕周增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逐渐下降。
胎儿畸形,某些胎儿畸形可能导致其在宫内的氧代谢出现异常,比如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等。
3.脐带、胎盘因素
脐带因素:脐带脱垂、脐带绕颈、脐带打结等,会使脐带血流受阻,中断对胎儿的血供。比如脐带绕颈较紧时,会影响胎儿的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缺氧。不同缠绕圈数及缠绕松紧程度对胎儿的影响不同,缠绕圈数多且紧时,胎儿缺氧风险更高。
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时胎盘老化)等,会影响胎盘的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供应,导致胎儿宫内窘迫。过期妊娠的胎盘,其绒毛间隙体积减少,绒毛内血管床减少,胎盘母体面钙化灶形成等,都会影响胎盘功能,进而影响胎儿氧供。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急性胎儿宫内窘迫
胎心率异常:胎心率是反映胎儿宫内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当出现胎儿窘迫时,胎心率会发生变化,初期胎心率加快,超过160次/分钟,随后胎心率减慢,小于110次/分钟,可出现胎心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等。例如,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胎心监护仪监测到胎心率出现晚期减速,提示胎儿可能存在严重的宫内缺氧。不同产程中胎心率的变化意义不同,第一产程潜伏期胎心率异常可能提示胎儿有一定的储备能力尚可,但进入活跃期后胎心率异常则需警惕胎儿窘迫加重。
羊水胎粪污染:羊水污染程度可分为Ⅲ度,Ⅰ度为浅绿色,Ⅱ度为黄绿色并混浊,Ⅲ度为棕黄色、稠厚。羊水胎粪污染是胎儿窘迫的重要表现之一,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比如Ⅰ度羊水污染可能是胎儿慢性缺氧的表现,而Ⅲ度羊水污染往往提示胎儿急性缺氧。
胎动异常:胎儿窘迫初期表现为胎动过频,随后胎动逐渐减少,进而消失。在妊娠中晚期,孕妇可以自行监测胎动,正常胎动每小时3-5次。如果孕妇发现胎动明显异常,如胎动突然增多后又减少,应及时就医。不同孕周的胎动计数标准略有差异,孕晚期胎动计数的监测更为重要,高龄孕妇由于自身身体状况和胎儿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更应密切关注胎动情况。
2.慢性胎儿宫内窘迫
胎儿生长受限: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平均体重的10%以上。例如,孕妇定期产检时发现胎儿生长速度缓慢,超声测量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孕周,需考虑慢性胎儿宫内窘迫可能。不同年龄的孕妇,其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因素可能不同,年轻孕妇可能更多与自身营养等因素相关,高龄孕妇则可能与胎儿染色体异常、胎盘功能等多种因素相关。
胎心监护异常:表现为无应激试验(NST)无反应型,即胎动时胎心率不加速或加速不明显,基线变异减少等。
生物物理评分低:生物物理评分包括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肌张力、羊水量及胎心监护等项目,总分0-10分,低于6分提示胎儿宫内窘迫。
三、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原则
1.对母儿的影响
对胎儿的影响:长期慢性胎儿宫内窘迫可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引起胎儿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不同孕周的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和后续影响不同,孕周越小的胎儿,发生严重不良预后的风险越高。
对母体的影响:胎儿宫内窘迫往往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增加母体的并发症风险,比如难产、产后出血等风险增加。高龄产妇本身分娩风险较高,若合并胎儿宫内窘迫,母体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2.处理原则
急性胎儿宫内窘迫
应积极寻找原因并纠正,如吸氧,改变孕妇体位等。尽快终止妊娠,根据产程进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宫口未开全时需行剖宫产术等。
慢性胎儿宫内窘迫
应针对病因治疗,尽量延长孕周,改善胎儿宫内状况,如孕妇有内科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严密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如胎儿已接近足月,估计出生后胎儿存活可能性较大时,可考虑终止妊娠。
胎儿宫内窘迫是一种严重威胁胎儿健康和生命的情况,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保障母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