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发生于乙状结肠部位。其发病与遗传、生活方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肠道疾病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典型,中晚期有便血、腹部肿块、肠梗阻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结肠镜、钡剂灌肠、CT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有关,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
乙状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特定类型,发生在乙状结肠部位。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结肠。
1.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形成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乙状结肠癌。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亲属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这与遗传物质的传递导致基因易感性改变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乙状结肠癌的高危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多,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对肠道黏膜的损伤机会,从而促进乙状结肠癌的发生。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人群乙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他们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吸烟:吸烟会使体内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氧化应激等改变,长期吸烟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较不吸烟者有所升高。
饮酒:过量饮酒会对肝脏等器官功能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肠道的代谢和功能。同时,酒精本身也可能对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几率。
肠道疾病因素:某些肠道慢性疾病也与乙状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黏膜不断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生风险,这类患者患乙状结肠癌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得多,而且患病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乙状结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等,或者大便习惯的轻微改变,如大便次数轻度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不典型,常被当作普通肠道功能紊乱来对待。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量一般不多,但持续存在;还会有腹部肿块,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在腹部可触摸到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的肿块;另外,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这是因为肿瘤增大堵塞肠道引起的;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等,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慢性失血等原因导致的。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乙状结肠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为癌症以及癌症的病理类型等。例如,能清晰发现乙状结肠黏膜上的肿块、溃疡等病变,并可对可疑部位进行精准取材。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观察乙状结肠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如果有肿瘤存在,可表现为肠腔狭窄、充盈缺损等异常影像,但相比结肠镜,其准确性稍逊一筹,不过对于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CT检查:可以了解乙状结肠癌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例如,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肠壁、血管、淋巴结等,还能发现肝脏等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病灶,对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乙状结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经病理科医生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判断是否为癌组织以及癌的具体类型等,如腺癌等常见类型。
4.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手术是乙状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乙状结肠根治性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和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结等,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
综合治疗:对于中晚期乙状结肠癌,往往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可以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以在术后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放疗则可用于局部晚期肿瘤,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等。
5.预后相关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乙状结肠癌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接受手术等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已经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等,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会明显降低。
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乙状结肠癌预后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高分化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低分化腺癌等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治疗效果: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是否规范等也会影响预后。如果患者对手术、化疗等治疗耐受性好,治疗过程规范,那么预后相对更理想。
总之,乙状结肠癌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或患有肠道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乙状结肠癌相关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