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桡骨远端骨折是什么意思
右侧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等,解剖结构特殊易因间接或直接暴力致伤,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和手术(有指征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康复分固定期手指、肩肘部活动及去除固定后腕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有差异
一、定义
右侧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右侧桡骨距离腕关节约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骨质疏松的人群,也可见于儿童等其他人群受到较大外力时。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桡骨远端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其远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称为腕关节面,正常情况下存在掌倾角(约10°-15°)和尺偏角(约20°-25°),这些角度对于维持腕关节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骨折可能会破坏这些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影响腕关节的活动和稳定性。例如,儿童的桡骨远端骨骺尚未闭合,骨折时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本身骨质量下降,更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康复也更具挑战。
三、常见病因
1.间接暴力:多因摔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而引起骨折。例如,老年人在行走时不慎滑倒,手掌撑地,很容易发生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儿童在玩耍时摔倒,若手掌着地力量较大,也可能导致该部位骨折。不同年龄人群由于活动方式和骨骼强度不同,间接暴力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多因较为剧烈的运动损伤导致,而老年人则常因日常行走滑倒等低能量损伤引发。
2.直接暴力:相对较少见,多因外力直接撞击右侧桡骨远端,如车祸中的直接撞击等情况,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但这种情况相比间接暴力所致的骨折发生率较低。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处会出现明显疼痛,按压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右侧手腕及手部。
肿胀: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严重时可伴有皮下瘀斑。
畸形:典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侧面观)和“枪刺样”畸形(正面观),这是由于骨折端移位导致的,儿童骨折时畸形可能相对不典型,因为儿童骨骼的可塑性较强。
2.功能障碍:右侧腕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这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拿取物品、书写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不同年龄患者由于受伤前的活动水平和康复期望不同,对功能障碍的感受和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运动功能,而老年患者可能更注重保障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右侧手腕部的外观,检查有无畸形、肿胀等情况,按压骨折部位判断疼痛程度和是否有骨擦感等,通过初步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怀疑右侧桡骨远端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右侧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能明确骨折是伸直型(Colles骨折)、屈曲型(Smith骨折)还是关节内骨折等不同类型,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关节面的受累情况等,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病情。例如,当怀疑有微小的关节面骨折或骨折块移位不明确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有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时考虑进行MRI检查,它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腱等的损伤情况,但在诊断骨折方面,X线和CT通常已经足够。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采用手法复位,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复位过程中需要准确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包括掌倾角和尺偏角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手法复位时需要注意的力度和技巧有所不同,儿童骨骼柔韧性好,复位相对容易,但要避免过度牵拉;老年人骨质疏松,复位时要轻柔,防止进一步损伤骨骼。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骨折移位明显的情况,可能会先采用牵引的方法来调整骨折端的位置,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存在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骨折移位明显且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关节内骨折如果不及时手术复位,可能会导致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移位明显的骨折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时也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钢针等,将骨折端固定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腕关节功能。
七、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手指活动:在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等,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活动尽量达到最大范围。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协助进行手指活动,以保障康复效果;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疲劳。
肩部和肘部活动:同时进行肩部和肘部的活动,如耸肩、屈肘、伸肘等,减少肩部和肘部关节僵硬的发生概率,这些关节的活动也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和整体康复。
2.后期康复(去除固定后)
腕关节活动度训练:去除外固定后,逐渐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活动是患者自己用力进行腕关节的屈伸等动作,被动活动则是在他人协助下进行,逐步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恢复正常的活动度。
力量训练:随着腕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逐步进行腕关节的力量训练,可通过使用握力器等工具进行握力训练,以及进行腕关节的抗阻屈伸等训练,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腕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和进度需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儿童康复潜力大,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老年人康复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耐心坚持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