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三个月脚腕疼是怎么了
跟骨骨折三个月后脚腕疼可能由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与力量失衡、静脉回流不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相关检查与评估,应对建议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康复训练含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物理治疗有热敷、理疗等,生活方式要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并选合适鞋子
一、可能的原因
1.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跟骨骨折后长时间固定,会导致脚腕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关节活动度下降。在骨折三个月时,若患者开始增加活动量,或者关节长期未得到充分活动,就容易出现脚腕疼的情况。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骨折固定超过4周的患者,约有3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问题,随着时间延长,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关节僵硬导致的疼痛可能会更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身体的修复能力不同,年龄较大者恢复相对较慢,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相关的脚腕疼。比如老年人跟骨骨折后,本身关节软骨退变等基础情况存在,加上固定后关节僵硬,脚腕疼的发生率可能高于年轻人。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康复训练依从性上因自身身体感知等因素略有不同,不过这不是导致脚腕疼的关键因素,主要还是固定和活动等因素起作用。生活方式上,若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适当的关节活动,会加重关节僵硬,从而引发脚腕疼。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康复计划进行,也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相关的脚腕疼。
2.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骨折时,关节面可能受到损伤,即使骨折愈合,也可能出现关节面不平整的情况,长期磨损后会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研究发现,跟骨骨折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约为10%-20%。在骨折三个月时,炎症反应可能仍然存在,或者关节面的异常摩擦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脚腕疼。不同年龄患者中,青少年跟骨骨折后,由于关节软骨再生能力相对较强,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可能相对较低,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也可能出现;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退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更高。性别因素对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影响不大,主要与骨折时关节面损伤程度等相关。生活方式上,若骨折恢复后过早进行负重等活动,会加重关节面的磨损,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导致脚腕疼的风险。有跟骨骨折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关注关节面的情况,预防创伤性关节炎。
3.肌肉萎缩与力量失衡
跟骨骨折后,脚腕周围的肌肉会因为固定而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下降。当肌肉力量失衡时,脚腕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在活动时就容易出现疼痛。例如,跟骨骨折后,腓骨长短肌、胫骨前肌等脚腕周围肌肉萎缩,会导致脚腕在活动时受力不均,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跟骨骨折后,由于肌肉再生能力强,相对成人来说肌肉萎缩程度可能较轻,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也会出现肌肉萎缩相关问题;成年人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较慢,更易出现脚腕疼。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骨折后缺乏有效的康复锻炼,会加重肌肉萎缩,进而导致脚腕疼。有跟骨骨折病史的患者,康复锻炼对于预防肌肉萎缩导致的脚腕疼至关重要。
4.静脉回流不畅
跟骨骨折后,局部的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即使骨折开始愈合,三个月时仍可能存在静脉回流不畅的情况。脚腕部位血液回流受阻,会引起肿胀、疼痛等不适。研究显示,跟骨骨折后约有1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回流不畅问题。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静脉回流不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儿童患者由于血管代偿能力强,相对较少出现,但如果骨折损伤影响到静脉,也可能出现。性别因素对静脉回流不畅的影响不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站立或下垂肢体,会加重静脉回流不畅,导致脚腕疼加重。有跟骨骨折病史的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促进静脉回流。
二、相关检查与评估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脚腕的外观,看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触摸脚腕周围组织,了解有无压痛、硬结等。还会进行关节活动度的检查,比如测量脚腕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等活动范围,评估关节僵硬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跟骨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脚腕关节面是否平整,是否存在创伤性关节炎的早期表现,如关节间隙变窄等。
CT检查:对于跟骨骨折后关节面的细节情况显示更清晰,能更准确判断关节面损伤程度以及骨折愈合后关节的形态,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
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脚腕周围软组织情况,如肌肉、韧带、滑膜等有无损伤、水肿等,对于判断静脉回流不畅、软组织粘连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三、应对建议
1.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脚腕的主动和被动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避免关节僵硬进一步加重。例如,每天分多次进行,每次活动到稍有疼痛但可耐受的程度,逐渐扩大活动幅度。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训练应更温和,以不引起过度疼痛和损伤为原则;老年人则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肌肉力量训练:可以进行脚腕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脚腕的内外翻抗阻练习等,增强脚腕周围肌肉力量,恢复肌肉平衡。肌肉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阻力和训练强度。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脚腕疼。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热敷时更要注意温度控制;儿童患者热敷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防止烫伤。
理疗: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组织修复,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同物理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比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更适合某些理疗方法来减轻炎症和疼痛。
3.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下垂肢体,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有跟骨骨折病史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坐着时可以用枕头将脚垫高。不同年龄患者抬高患肢的高度和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抬高患肢来促进回流。
选择合适的鞋子,保证脚腕部位有良好的支撑,减轻脚腕的压力。比如选择有合适足弓支撑、鞋底柔软且有一定弹性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等不利于脚腕健康的鞋子。不同年龄患者鞋子的选择要考虑其脚部发育和健康状况,儿童要选择适合生长发育的鞋子,老年人要注重舒适和支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