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病因与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相关,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等症状及肝大等体征,诊断靠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局部、全身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避免食用霉变食物、积极治疗肝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
一、原发性肝癌的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BV感染人群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非感染人群,我国约8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感染背景。HCV感染也可通过慢性炎症损伤肝脏,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引发肝癌。
年龄方面,感染肝炎病毒的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肝脏长期受病毒影响,发生癌变的几率逐渐增加。男性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等因素,感染肝炎病毒后发展为肝癌的风险相对女性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年龄和肝炎病毒感染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2.肝硬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肝硬化时,肝细胞反复受损再生,容易出现基因变异等异常,进而引发癌变。据统计,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癌的比例较高,一般经过数年到数十年的演变过程。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有乙肝病史者若不规范治疗等易发展为肝硬化,年龄较大的肝硬化患者更需警惕肝癌发生。
3.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见于霉变的粮食(如花生、玉米等)中。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会损伤肝细胞DNA,引发基因突变,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在一些粮食储存条件较差的地区,居民长期食用霉变粮食,肝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年龄较大、长期处于此类不良生活环境(粮食储存环境差)的人群受黄曲霉毒素影响更大。
4.饮用水污染
被污染的饮用水中含有某些致癌物质,如藻类毒素等,长期饮用会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一些山区或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受污染情况可能较为常见,长期饮用污染水的人群患原发性肝癌的几率高于饮用清洁水的人群。不同年龄人群长期饮用污染水,肝脏持续受到有害物质侵害,逐渐增加癌变可能。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疼痛部位与肿瘤位置有关,如肿瘤位于右肝顶部,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会出现肝区不适的感觉。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是由于肿瘤影响肝脏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及肿瘤增大压迫胃肠道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段患者可能因身体基础状况不同,消化道症状表现程度有所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消化功能就相对较弱,消化道症状可能更明显。
全身症状:有乏力、消瘦、发热等表现。乏力是由于肿瘤消耗、肝功能受损等原因;消瘦是因为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可能与肿瘤坏死物质吸收有关。
2.体征
肝大: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黄疸:多在晚期出现,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或肝细胞损害所致,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肝硬化征象:如腹水、脾大、腹壁静脉曲张等,在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胎蛋白(AFP):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常明显升高。但需要注意,AFP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活动期等也可能出现AFP轻度升高。一般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肝癌。不同年龄人群AFP的正常参考值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临床上主要依据其动态变化及与其他检查结合来判断。
其他血清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合用于大规模人群的肝癌筛查。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超声检查,但对于儿童原发性肝癌相对少见,主要还是针对成年人及老年人群。
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等,还能了解有无血管侵犯及肝外转移等情况。增强CT扫描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供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灵敏度与CT相近,但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有无子灶及血管侵犯等方面可能优于CT,尤其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肝癌(如肝门区肝癌)的诊断更有优势。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方式包括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早期肝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情况等综合评估。
2.局部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坏死。
射频消融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肿瘤较小、不宜手术或不耐受手术的患者。
3.全身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等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六、预防
1.接种肝炎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可大大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而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成年人中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无疫苗接种禁忌证者也应考虑接种乙肝疫苗。
2.避免食用霉变食物
注意粮食的储存条件,避免食用霉变的花生、玉米等,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在日常生活中,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注意食品的保存期限和保存环境。
3.积极治疗肝病
对于患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等肝病的患者,应积极接受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治疗,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肝病患者,更要密切关注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4.改善生活方式
避免长期大量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