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肱骨髁上骨折后遗症
右肱骨髁上骨折后遗症常见肘内翻、肘外翻、肘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有相应形成机制与影响;预防需早期正确复位、合理固定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治疗方面,肘内翻可非手术或手术,肘外翻视情况非手术或手术,肘关节僵硬以康复治疗为主、严重者手术,创伤性关节炎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一、右肱骨髁上骨折后遗症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1.肘内翻畸形
形成机制:多由于骨折复位不佳,骨折远端向内侧倾斜所致。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折部位的异常愈合会影响肱骨远端的生长平衡,导致肱骨内上髁生长速度慢于外上髁,从而出现肘内翻。例如,有研究表明,未良好复位的右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一般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肱骨髁上骨折处的提携角变小,正常提携角为10°-15°,肘内翻时提携角小于0°。
对生活的影响:轻度肘内翻可能仅影响外观,而重度肘内翻会导致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影响日常的书写、拿取物品等活动,还可能引起肘关节疼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2.肘外翻畸形
形成机制:较少见,多由于骨折时暴力作用方向等因素导致骨折远端向外侧倾斜。X线检查可见提携角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相关影响:肘外翻可能导致尺神经受压,出现尺神经损伤的表现,如手部尺侧感觉减退、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手指精细动作障碍等。长期的肘外翻还可能引起肘关节的力学改变,增加肘关节退变的风险,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3.肘关节僵硬
形成机制:骨折后长时间固定,缺乏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导致肘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固定期间肘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发生粘连,关节活动度逐渐丧失。例如,右肱骨髁上骨折后,如果固定超过3周且未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具体表现: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严重时可能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角度,无法正常完成屈曲和伸展动作,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如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都受到限制。
4.创伤性关节炎
形成机制: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或者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损伤,关节长期磨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右肱骨髁上骨折后,关节内的骨折碎片未完全清除,或者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关节面不匹配,都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随着时间推移,关节软骨逐渐退变、磨损,滑膜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临床表现:肘关节疼痛,尤其在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能伴有肿胀、压痛,关节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严重者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右肱骨髁上骨折后遗症的预防措施
1.早期正确复位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右肱骨髁上骨折较为常见,在骨折发生后应尽快进行正确的复位。医生需根据骨折的类型和X线表现,采用合适的复位方法,如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手法复位时要轻柔、准确,尽量恢复骨折端的解剖对位,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在儿童右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中,遵循规范的复位流程,能有效降低肘内翻等畸形的发生率。
对于成年患者:同样需要准确判断骨折情况,选择恰当的复位方式,确保骨折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和减少后遗症奠定基础。
2.合理的固定与早期功能锻炼
固定方法选择: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或夹板固定等。固定要牢固,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固定导致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和感觉情况,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早期功能锻炼:骨折固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儿童患者由于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积极指导其进行肘关节的屈伸等被动活动,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主动活动。成年患者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包括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促进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度。一般在骨折后1-2周开始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等活动,2-3周后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
3.定期随访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右肱骨髁上骨折后更需要密切随访。一般在骨折后的1、3、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肘关节的发育情况。如果发现有肘内翻等畸形的早期迹象,可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佩戴矫形支具等,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
成年患者:也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每隔3-6个月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关节的情况,及时发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的早期表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三、右肱骨髁上骨折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1.肘内翻畸形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肘内翻(提携角大于-10°)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佩戴矫形支具,通过外力作用逐渐矫正畸形。矫形支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佩戴时间一般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并且在佩戴过程中要定期调整支具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逐步矫正畸形的目的。同时,配合康复锻炼,如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
手术治疗:当肘内翻畸形较为严重(提携角小于-10°),或者已经出现明显的肘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肱骨髁上截骨术等。通过截骨矫正骨折端的畸形,恢复正常的提携角,改善肘关节的力学结构和功能。手术需要在患者全身情况和局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术后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2.肘外翻畸形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肘外翻且无尺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肘关节的检查,包括神经功能的检查。如果出现尺神经受压症状,如手部感觉减退等,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手术治疗:当肘外翻畸形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或者已经出现明显的尺神经受压症状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肱骨髁上截骨术等,通过截骨矫正畸形,同时对于尺神经受压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尺神经前置术等,以解除尺神经受压,改善神经功能。
3.肘关节僵硬的治疗
康复治疗:是肘关节僵硬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被动活动度训练可以先轻柔地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主动活动度训练则是患者主动进行肘关节的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同时,还可以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超声波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锻炼。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长时间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肘关节僵硬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关节镜下松解术或开放性松解术等,通过手术松解粘连的组织,恢复关节的活动度。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4.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减少肘关节的过度活动、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药物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配合使用营养关节软骨的药物,如氨基葡萄糖等,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
手术治疗:对于晚期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通过置换受损的关节,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但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情况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