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癌
牙龈癌是口腔癌的一种,病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口腔卫生状况、残根残冠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有牙龈异常肿块、疼痛、牙齿松动移位、口腔功能障碍等;诊断需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病理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手术、放射、化学治疗;预后受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治疗效果影响,患者治疗后需康复和长期随访。
一、定义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属于口腔癌的一种。
二、病因
1.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长期吸烟的人群患牙龈癌的风险较高。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组织,长期的刺激可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牙龈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
饮酒:过量饮酒也与牙龈癌的发生有关。酒精会损伤口腔黏膜,影响口腔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致癌物质的吸收和对牙龈组织的刺激,从而提高患牙龈癌的可能性。
2.口腔卫生状况
口腔卫生差,口腔内长期存在大量细菌、菌斑等,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牙龈组织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比如,不经常刷牙、不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措施不到位的人群,牙龈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残根残冠刺激
口腔内存在锐利的残根、残冠,会不断摩擦牙龈组织,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可使牙龈组织发生溃疡、糜烂等病变,在此基础上容易发生癌变。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牙齿脱落等原因导致残根残冠残留,如果不及时处理,患牙龈癌的风险会增加。
4.遗传因素
部分牙龈癌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增加,家族中有牙龈癌患者的人群,相比一般人群,患牙龈癌的遗传易感性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只是发病风险相对有所升高。
5.病毒感染
有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毒感染可能与牙龈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病毒感染可引起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恶变,不过目前关于HPV与牙龈癌具体的作用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
1.牙龈部位的异常肿块
早期多表现为牙龈上出现小的硬结或肿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逐渐增大。例如,在下颌牙龈部位可能会发现局部隆起的肿块,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会不断增大,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和外观。
肿块可伴有溃疡形成,表面容易出血,患者可能会发现刷牙或进食时牙龈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
2.疼痛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早期疼痛可能不明显,随着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如牙槽骨、神经等,会引起较明显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面部、耳部等部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睡眠。
3.牙齿松动、移位
肿瘤侵犯牙槽骨,会导致牙槽骨破坏,从而引起牙齿的松动、移位。患者会感觉牙齿变得不稳固,咀嚼功能受到影响,严重时牙齿可能会自行脱落。
4.口腔功能障碍
由于牙龈癌的存在,患者可能会出现张口困难,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了颞下颌关节周围组织或咀嚼肌等。同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导致进食困难,长期可引起患者营养不良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的口腔进行详细检查,观察牙龈部位的病变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形状、位置、质地等,同时检查牙齿的松动情况、口腔黏膜的状态等。通过临床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牙龈是否存在异常病变以及病变的大致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了解牙槽骨是否有破坏以及破坏的范围等情况。例如,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牙龈癌是否侵犯了牙槽骨,牙槽骨的骨质密度是否发生改变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和程度。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牙龈癌病变与周围组织,如颌骨、颞下颌关节、颈部淋巴结等的关系。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显示牙龈癌病变的软组织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更精确地评估肿瘤的累及范围,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牙龈癌病变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
3.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牙龈癌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活检的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将组织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例如,通过病理切片可以看到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从而确诊牙龈癌并了解其病理分级等情况,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非常重要。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手术是牙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早期牙龈癌,通常可以采用局部病灶扩大切除术,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以及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对于病变范围较广、侵犯较深的牙龈癌,可能需要进行颌骨部分切除甚至全颌骨切除等手术方式。手术的原则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患者的口腔功能和面部外形。例如,对于下颌牙龈癌,如果肿瘤侵犯范围相对局限,可行下颌骨方块切除,然后进行植骨等修复手术,以恢复下颌骨的外形和功能。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作为牙龈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牙龈癌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来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的生长。同时,在手术前后也可辅助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例如,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牙龈癌患者,术前进行放射治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3.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多用于牙龈癌的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作为综合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例如,一些晚期牙龈癌患者可以采用化疗联合手术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不过,化疗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但目前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支持治疗的进步,这些不良反应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六、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分期:牙龈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牙龈癌(如肿瘤局限于牙龈,未侵犯周围重要组织和远处转移)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牙龈癌(如肿瘤已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则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例如,早期牙龈癌患者经过规范的手术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能可达70%8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30%。
病理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的病理分化程度也影响预后。高分化的牙龈癌细胞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和扩散相对缓慢,预后较好;低分化的牙龈癌细胞恶性程度高,生长和扩散迅速,容易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
治疗效果:及时、规范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接受了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是否进行了规范的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都会对预后产生影响。治疗效果越好,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越能得到保障。
2.患者的康复与随访
牙龈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和随访。康复过程中包括口腔功能的康复训练,如张口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口腔的正常功能。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从而能够早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治疗后的前两年需要每3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但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随访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