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牙齿松动
牙周炎会致牙齿松动,其机制是牙周支持组织被破坏,牙槽骨吸收超根长1/3易松动。评估方法有临床检查(视诊、探诊、叩诊、松动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片)。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卫生指导、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松动牙固定(暂时性和永久性固定)。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协助维护口腔卫生,妊娠期女性要选合适时机治疗,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全身疾病。预防要定期口腔检查、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控制全身疾病。
一、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的机制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等,当发生牙周炎时,牙周袋形成,牙槽骨逐渐吸收,牙周膜纤维遭到破坏,牙齿的支持结构被不断破坏,从而导致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的程度与牙齿松动的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时,牙齿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量越大,牙齿松动的发生率越高且松动程度越明显。
二、牙周炎牙齿松动的评估方法
1.临床检查
视诊:观察牙齿的位置、形态,是否有移位、倾斜等情况,同时查看牙龈的颜色、形态,有无红肿、出血等牙周炎的典型表现。
探诊:用牙周探针检查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小于3mm,若超过3mm则提示有牙周袋形成,且可根据探诊深度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进而推测牙齿松动与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关系。例如,探诊深度在4-6mm时多为中度牙周炎,牙齿松动可能性增加;探诊深度大于6mm时为重度牙周炎,牙齿松动往往较明显。
叩诊:用金属器械的平端轻轻叩击牙齿,根据叩击时患者的反应和牙齿的松动情况判断牙周组织的病变程度。轻度叩诊时患者无明显不适,牙齿松动不明显;重度叩诊时患者有明显疼痛,牙齿松动较显著。
松动度检查:可采用牙动度仪测量牙齿的松动度,也可通过手感判断。一般分为Ⅰ度松动(松动幅度在1mm以内)、Ⅱ度松动(松动幅度在1-2mm之间)、Ⅲ度松动(松动幅度大于2mm)。不同松动度反映了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不同阶段,Ⅰ度松动可能是牙周炎早期,牙槽骨有少量吸收;Ⅱ度松动时牙槽骨吸收进一步加重;Ⅲ度松动则牙槽骨吸收严重,牙齿支持组织已大部分丧失。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以清晰显示牙槽骨的吸收情况,通过测量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等指标来评估牙槽骨吸收程度。例如,正常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约为1-2mm,若该距离增大,提示牙槽骨吸收。同时,X线片还能观察牙齿的牙根情况,如牙根是否有吸收等,牙根吸收也会影响牙齿的稳定性,导致牙齿松动。
三、牙周炎牙齿松动的治疗措施
1.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指导:教育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定期更换牙刷等。良好的口腔卫生是控制牙周炎的基础,研究表明,坚持正确口腔卫生措施的牙周炎患者,其牙周炎症能得到较好控制,牙齿松动情况也可能有所改善。例如,一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严格遵循口腔卫生指导的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速度减慢,牙齿松动进展得到延缓。
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龈上洁治是用洁治器械去除牙龈上的牙石、菌斑和色渍;龈下刮治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这是治疗牙周炎的重要基础步骤,能够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减轻牙周炎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后,牙周炎症明显减轻,牙槽骨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控制,从而对牙齿松动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例如,经过规范的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后,约60%-70%的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症消退,牙齿松动程度有所减轻。
2.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通过翻开牙龈组织瓣,暴露病变区域,彻底清除牙石和肉芽组织,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该手术适用于牙周袋较深、牙槽骨吸收严重且常规基础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研究显示,牙周翻瓣术可以改善牙周袋深度,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对于部分牙齿松动情况严重但尚有保留价值的牙齿,通过牙周翻瓣术可以增强牙齿的稳定性,使牙齿松动程度减轻。例如,一项针对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接受牙周翻瓣术治疗后,患者牙齿的松动度平均改善约0.5-1度。
植骨术:当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时,可采用植骨术填充骨缺损区域。常用的骨移植材料有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等。植骨术有助于牙槽骨的修复和再生,从而为牙齿提供更好的支持,减轻牙齿松动。例如,使用自体骨进行植骨的患者,术后牙槽骨再生情况较好,牙齿松动的改善较为明显,相关研究表明植骨术后1年,约80%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增加,牙齿松动程度降低。
3.松动牙固定
暂时性固定:对于因急性创伤等导致的暂时性牙齿松动,可采用暂时性固定方法,如使用树脂、牙周夹板等将松动牙与相邻健康牙齿固定在一起,为松动牙提供暂时的支持,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一般暂时性固定的时间为2-4周,在此期间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过硬的食物。
永久性固定:对于经过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后仍有一定松动但需要保留的牙齿,可采用永久性固定方法,如金属丝结扎固定、树脂粘结固定或复合树脂夹板固定等。永久性固定能够长期维持牙齿的稳定性,防止牙齿进一步松动,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生活质量。例如,金属丝结扎固定的牙齿,经过长期随访,约90%的患者牙齿松动度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能够较好地行使咀嚼功能。
四、不同人群牙周炎牙齿松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牙周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多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儿童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时,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由于儿童可能配合度较差,家长需要协助儿童进行口腔清洁,如帮助儿童刷牙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某些全身疾病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牙龈肿胀、出血,进而引发牙周炎和牙齿松动。对于儿童牙周炎牙齿松动的治疗,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牙周炎的发生率可能增加,且炎症可能加重,容易出现牙齿松动。妊娠期女性需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因为激素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加敏感。在治疗方面,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时机,一般在妊娠4-6个月时进行较为安全的牙周治疗,如龈上洁治等,以控制牙周炎症,减轻牙齿松动。同时,要向患者说明妊娠期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及时治疗牙周炎可能对胎儿产生的潜在影响,如早产等风险。
3.老年人
老年人牙周炎较为常见,牙齿松动的发生率较高。老年人往往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和牙齿松动的恢复。在治疗牙周炎牙齿松动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同时,老年人的口腔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牙齿固定等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确保牙齿的稳定性和患者的咀嚼功能。
五、预防牙周炎牙齿松动的措施
1.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2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口腔医生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牙周组织的早期病变,如早期的牙龈炎症、轻度的牙槽骨吸收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导致牙齿松动。例如,定期口腔检查可以在牙周炎初期就发现问题,通过简单的龈上洁治等治疗即可控制病情,避免发展到牙齿松动的严重阶段。
2.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除了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还可以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和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同时,要避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吸烟会加重牙周炎的病情,增加牙齿松动的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5-8倍,且牙齿松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所以,戒烟对于预防牙周炎牙齿松动也非常重要。
3.控制全身疾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因为全身健康状况与牙周组织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全身状况有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和维持牙齿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