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病原体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具特定生物学特性,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等侵入,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5-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拥挤环境等会增加感染风险,需注意相关防护。
一、病原体种类
猩红热的病原体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Abeta-hemolyticstreptococcus)。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呈球形或链状排列。
二、病原体的特点
1.生物学特性: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的溶血环,这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它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红疹毒素(致热外毒素)、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红疹毒素是导致猩红热特征性皮疹的主要原因,链激酶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也有助于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2.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比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有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而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拥挤的居住环境、密切的人群接触等会增加感染风险。对于有猩红热患者的家庭等环境,应注意通风换气,减少飞沫传播的机会。对于有皮肤伤口的儿童,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伤口侵入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