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和性传播,不同人群需针对相应传播途径注意相关事项来降低感染风险。
一、慢性乙肝是否传染
慢性乙肝是具有传染性的。它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HBV可在人群中传播。
二、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少数情况下,在孕期也可能发生宫内传播。这是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母亲的病毒载量等因素有关,母亲病毒载量高时,母婴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新生儿,可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2.血液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筛查不严格,曾有因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乙肝的情况,但随着献血者筛查指标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
破损皮肤黏膜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若被HBV污染,可引起传播;在一些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操作中,如牙科治疗、内镜检查等,也存在感染风险;纹身、打耳洞等若使用了被HBV污染的器具,也可能感染乙肝。
3.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的HBV传播,在性活跃期的无免疫保护的人群中,性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不同人群在面对乙肝传播时需注意不同事项,比如育龄女性若患有慢性乙肝,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相关措施;有纹身、打耳洞等行为的人群要选择正规场所确保器具严格消毒;进行医疗操作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以降低感染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