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和外耳道-鼓膜途径感染,咽鼓管途径中儿童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易致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波及咽鼓管可引发;外耳道-鼓膜途径包括外伤致细菌经破损鼓膜入中耳及不当医疗操作引入细菌致感染,需注意相关情况预防。
一、咽鼓管途径
1.解剖结构因素: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这使得鼻咽部的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儿童在患感冒、急性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病毒或细菌容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咽鼓管的这种解剖特点,相对更易发生通过咽鼓管途径的感染。
2.上呼吸道感染时的感染扩散:当人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如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鼻咽部的炎症可波及咽鼓管黏膜,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细菌可在中耳内繁殖,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于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儿童,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耳部不适等症状,因为此时通过咽鼓管途径感染中耳的风险增加。
二、外耳道-鼓膜途径
1.外伤导致的感染:当鼓膜受到外伤,如挖耳时不慎损伤鼓膜、颞骨骨折等情况,外耳道的细菌可通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发感染。例如,不恰当的挖耳行为,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和操作能力有限,更容易发生因挖耳导致鼓膜损伤进而引发感染的情况。对于有鼓膜外伤史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预防细菌感染中耳。
2.不当的医疗操作: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等操作,也可能将外耳道的细菌引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于接受过中耳相关医疗操作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耳部情况,一旦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