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被污染物品传播,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仍可再次感染,其症状表现为高热、咽峡炎、皮疹等,一般采取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病因:
主要由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感染后可产生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特异性抗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可再次感染其他型别的链球菌。
2.症状:
发热:通常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
咽峡炎:咽痛明显,可出现草莓舌或杨梅舌。
皮疹: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红色皮疹,按压可褪色,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明显的线条状。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关节痛等症状。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高热、咽痛、皮疹等,结合流行病学史,一般可作出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ASO检测、咽拭子培养等。
4.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喝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一般为7天,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烧药,咽痛明显时可给予口腔护理。
5.预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和隔离患者,直至咽拭子培养转阴。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者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猩红热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猩红热的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2-8岁的儿童,猩红热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因此,如果怀疑或确诊猩红热,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