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怎么造成的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等途径,儿童等易感染,感染后有发热、咽峡炎等临床表现,与毒素作用和免疫反应相关
一、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猩红热主要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比如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含有病菌的飞沫,周围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此外,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二、发病机制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会产生致热外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这些物质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一方面,毒素可导致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另一方面,链球菌的某些成分作为抗原,会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咽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如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全身的变态反应,累及心脏、肾脏等器官。
三、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相对更容易感染猩红热。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链球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生活方式方面:拥挤的居住环境、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等会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如果有传染源存在,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病史方面:有过链球菌感染史或者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感染猩红热的几率相对较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四、临床表现与相关关联
感染猩红热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典型表现。发热一般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到39℃左右。咽峡炎表现为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草莓舌是猩红热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发病初期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皮疹一般在发热后1-2天出现,从耳后、颈部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这些临床表现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毒素作用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