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感染途径是咽鼓管途径,咽鼓管短、宽且平直,儿童更短平宽,感冒等致鼻咽部炎症易经此蔓延中耳,其他途径如外耳道鼓膜、血行感染相对少见,儿童应防上呼吸道感染,成人也需注意鼻咽部健康。
1.咽鼓管解剖及感染易入机制: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其解剖结构特点使得病原体容易经此途径侵入中耳。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儿童的咽鼓管相对成人更短、平、宽,所以儿童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通过咽鼓管途径感染的几率相对更高。例如,儿童在感冒时,鼻咽部的炎症容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鼻咽部存在感染病灶,如细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等病原体时,这些病原体可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2.其他相对少见途径
外耳道鼓膜途径:多因外耳道损伤,如挖耳过深导致鼓膜穿孔,然后外耳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经穿孔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但这种途径相对咽鼓管途径来说不是最常见的,一般在有明确外耳道损伤且未及时处理,导致病原体侵入时才会发生。比如在不正规的采耳后出现外耳道损伤,进而引发中耳感染,但这种情况发生率低于咽鼓管途径引起的感染。
血行感染途径:极少见,是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耳引起感染。一般在身体其他部位有严重感染,病原体随血流播散至中耳,但由于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等因素,这种途径发生的概率非常低,远远低于咽鼓管途径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概率。例如,败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血行播散至中耳导致感染,但这不是常见的感染途径。
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咽鼓管的解剖特点,更应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减少经咽鼓管途径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正确擤鼻等,当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炎症向中耳蔓延。对于成人,虽然咽鼓管相对儿童较长、窄、曲,但也需注意鼻咽部的健康,当鼻咽部有炎症等情况时,也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