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会得败血症
刚出生的婴儿易患败血症,其病原体入侵途径包括皮肤黏膜(如脐部、破损皮肤)、自身免疫不完善(体液免疫差,清除病原体能力不足)、产程因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致接触产道病原体)、医源性因素(侵入性操作消毒不严、医疗器械污染),家长要注意婴儿皮肤黏膜护理,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婴儿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入侵途径
刚出生的婴儿得败血症,首先可能是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等途径入侵。例如,婴儿的脐部是一个容易感染的部位,如果脐带结扎、护理不当,细菌等病原体就可能从脐部侵入血液循环。婴儿的皮肤较为娇嫩,若有破损,如擦伤等,病原体也可由此进入体内引发败血症。
二、婴儿自身免疫特点
刚出生的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较差。母体传递给婴儿的抗体有限,婴儿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不足。这使得婴儿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当有少量病原体进入体内时,就可能难以有效抵御,从而引发败血症。例如,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时,婴儿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不能迅速有效地将其清除,导致病原体在血液中繁殖,引发败血症。
三、产程相关因素
产程延长可能增加婴儿患败血症的风险。产程中,婴儿可能会接触到产道内的病原体。如果产程过长,婴儿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受到产道内细菌等病原体污染的机会增加。另外,胎膜早破也是一个相关因素,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时,产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胎儿,进而引发败血症。比如,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如超过18小时),胎儿感染的概率会明显升高。
四、医源性因素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一些医源性操作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例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就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婴儿体内。另外,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入侵的途径。比如,使用被细菌污染的输液器给婴儿输液,就可能使细菌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家长要特别注意脐部等皮肤黏膜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在新生儿护理操作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同时,密切观察婴儿的情况,若发现婴儿有发热、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