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鹅口疮怎么办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口腔黏膜炎症,其成因与婴幼儿免疫、口腔状况及用药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膜,家庭护理包括口腔清洁和哺乳用品消毒,医疗干预需根据症状轻重判断,预防要注意卫生和合理用药。
一、鹅口疮的定义与成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婴幼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口腔黏膜娇嫩,若口腔卫生不佳、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等,易引发白色念珠菌定植增殖导致鹅口疮。
二、临床表现
患儿口腔黏膜表面会出现白色斑膜,形似鹅口,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严重时可能影响患儿吃奶。
三、家庭护理措施
口腔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是重要的护理措施。可以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喂奶后也可适当喂少量温水,起到冲洗口腔的作用。因为2%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取碳酸氢钠溶液轻轻擦拭口腔黏膜。
哺乳用品消毒: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的乳头在每次喂奶前要清洗干净;如果是人工喂养,奶瓶、奶嘴等要严格消毒,可用开水煮沸消毒至少1015分钟,防止白色念珠菌残留再次感染宝宝。
四、医疗干预情况
就医判断:如果宝宝鹅口疮症状较轻,通过家庭护理可能逐渐好转;但如果鹅口疮面积较大、宝宝吃奶明显受影响、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可能会开具一些局部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等,但使用时需遵循医生指导,且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局部刺激等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早产儿、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发生鹅口疮时更要谨慎护理和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宝宝自身抵抗力差,鹅口疮可能更容易扩散或引发其他严重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卫生,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口腔症状是否加重、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一旦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五、预防措施
注意卫生:家长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宝宝前要洗手。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随着宝宝长大,可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比如适当喝水等。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观察宝宝口腔情况,预防鹅口疮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