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宫内、产时、产后途径感染,宫内感染是病原体经血行传播至胎盘再感染胎儿;产时感染包括胎膜早破时间过长致胎儿吸入污染羊水及产程中消毒不严格致胎儿接触污染器械;产后感染有皮肤黏膜破损致细菌侵入、呼吸道感染扩散及消化道感染使病原体侵入血液。
一、宫内感染途径
胎儿在宫内时,若孕妇存在感染,病原体可通过血行传播至胎盘,再感染胎儿。例如孕妇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细菌等病原体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胎盘,进而侵袭胎儿,引发新生儿败血症。这种情况多见于孕妇孕期卫生状况不佳、有生殖道感染史等情况,胎儿在宫内长期处于被感染风险环境中。
二、产时感染途径
(一)胎膜早破时间过长
当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一般认为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阴道内的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腔,胎儿经产道时可吸入被污染的羊水等,从而导致感染。比如孕妇胎膜早破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阴道内的大肠杆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体有充足时间上行感染,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就可能接触到这些病原体而引发败血症。
(二)产程中消毒不严格
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接生时器械消毒不彻底、产程中操作不符合无菌要求等,胎儿在经过产道时可能直接接触到被污染的器械等,使得病原体侵入体内。例如接生器械未经过严格的高压灭菌等消毒处理,在接触胎儿过程中就会将病原体传播给胎儿,增加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三、产后感染途径
(一)皮肤黏膜破损感染
新生儿皮肤娇嫩,若护理不当导致皮肤破损,如脐带残端护理不佳,细菌可从破损处侵入。脐带是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体连接的部位,若脐带残端被细菌污染,未及时清洁消毒,细菌就会沿着脐带残端的血管等侵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另外,新生儿口腔黏膜、呼吸道黏膜等破损也可能成为病原体入侵的途径,比如新生儿哭闹时摩擦口腔黏膜导致破损,细菌趁机进入体内。
(二)呼吸道感染扩散
新生儿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弱,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向下蔓延至肺部等,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例如新生儿接触了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等方式感染新生儿呼吸道,之后病原体从呼吸道侵入血液系统。
(三)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如果受到病原体污染,如食用了被污染的乳汁等,病原体可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血液。比如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消毒不彻底,残留的细菌在适宜条件下繁殖,新生儿饮用后细菌进入肠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