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什么病症状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发热、皮疹、咽峡炎、杨梅舌等症状,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儿童易感,可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首选青霉素治疗,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症状表现
1.发热
多为骤起高热,体温可达38-40℃左右,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相对更易出现高热情况,且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需密切关注防止惊厥等情况。
2.皮疹
皮疹是猩红热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在发热后1-2天出现。皮疹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布满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严重时可融合成片。不同年龄人群皮疹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皮肤相对娇嫩,皮疹可能对皮肤刺激更明显。
3.咽峡炎
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有时可形成伪膜,伪膜易拭去。对于儿童来说,咽峡炎可能影响进食,需要注意营养补充和口腔护理。
4.杨梅舌
病后2-3天可出现杨梅舌,表现为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这也是猩红热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
三、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1.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更容易传播。
2.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集体生活中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较多。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找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
五、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
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一般为6天,直到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皮疹消退。对于儿童患者所在的学校或幼儿园,要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例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对患者的分泌物和污染物要及时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进行预防,同时要增强儿童的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对于儿童群体,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来预防,但目前我国针对猩红热的疫苗接种尚未普遍推广,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综合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