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的症状是什么
内耳眩晕症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特征,多见于30-50岁人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患者会出现眩晕、耳聋、耳鸣、耳闷胀感等症状。医生一般会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耳加压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眩晕
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常感周围物体围绕自身沿一定的方向旋转,闭目时症状可减轻。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头部的任何运动都可以使眩晕加重。患者意识始终清楚,个别患者即使突然摔倒,也保持着清醒状态。
2.耳聋
早期多为低频(125~500Hz)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而间歇期可部分或完全恢复。随着病情发展,听力损失可逐渐加重,逐渐出现高频(2~8kHz)听力下降。本病还可出现一种特殊的听力改变现象,称为重振现象,即患者在听低声时感觉比听高音频更清楚。
3.耳鸣
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吹风声”或“流水声”,有时高音调耳鸣,可为眩晕发作的先兆。
4.耳闷胀感
眩晕发作期,患耳可出现耳内胀满感、压迫感、沉重感等不适感。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以下检查:
1.耳镜检查
可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有无耵聍、肿物或炎症。
2.听力检查
可了解听力是否下降及下降的程度和性质。
3.前庭功能检查
可判断前庭功能有无损害。
4.其他检查
如冷热试验、瘘管试验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内耳眩晕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一般治疗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少饮水。
2.药物治疗
(1)前庭神经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抗组胺药:如异丙嗪,可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
(3)血管扩张药:如氟桂利嗪、倍他司汀等,可改善内耳血液循环。
(4)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内耳水肿。
3.中耳加压治疗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捏鼻鼓气等方法,促进中耳腔压力平衡。
4.物理治疗
如按摩、针灸、理疗等,可缓解症状。
5.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低盐饮食,避免食用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
2.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
3.戒烟戒酒。
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内耳眩晕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出现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