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什么意思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皮疹、咽峡炎等临床表现,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猩红热的定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部分患者可伴有寒战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发热的耐受及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体温迅速升高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2.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最早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可褪色,伴有痒感。不同年龄儿童的皮疹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儿皮肤较薄嫩,皮疹可能相对更明显且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感染。
3.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咽峡炎,但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可能更需通过观察其吞咽反应、咽部外观等判断病情。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在家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传播。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处于人群密集环境的儿童、学生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根据发热、典型皮疹、咽峡炎等表现初步怀疑。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儿童需仔细观察皮疹特点及咽部情况。
2.实验室检查:
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患者采集咽拭子的操作需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需结合年龄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
六、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皮疹消退,一般需隔离7天左右。对于儿童患者,在隔离期间需安排合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等,需加强通风换气。
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易感人群与患者密切接触。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可在流行季节加强防护,如佩戴口罩等。同时,增强体质对于预防感染也很重要,不同年龄人群可通过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