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状态及医源性因素相关。病原体可经多种途径入侵,儿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因免疫功能等问题易发病,侵入性操作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等医源性因素会增加败血症风险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因
急性败血症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真菌、病毒等也可引发。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侵入人体血液循环。例如,皮肤外伤后,细菌可能从伤口进入血液;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人群,更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因为他们的机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二、机体免疫状态影响发病
1.儿童群体: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急性败血症。比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自身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都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如果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免疫功能更差,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他们可能因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病原体轻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吞噬细胞的功能和数量下降,T淋巴细胞功能也减弱。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这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防御能力。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如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容易在老年人体内血液中滋生繁殖,导致急性败血症的发生。
3.基础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影响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后,感染不易控制,病原体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病毒破坏,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几乎丧失,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败血症,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病原体种类也更为复杂。
三、医源性因素增加风险
1.侵入性操作:如接受各种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内镜检查、手术等侵入性医疗操作时,若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后护理不当,病原体可能通过侵入途径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若局部护理不佳,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发生。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就面临较高的败血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