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败血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病原体感染是主因,常见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风险不同;二是人体防御功能受损易诱发,皮肤黏膜破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年龄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等会使防御功能降低从而易引发败血症;三是其他潜在因素推动,某些基础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病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性别无明显特异性但生活环境等间接影响,长期不卫生环境及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也可能促使败血症发生。
一、病原体感染是主因
败血症主要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大肠埃希菌常因肠道感染等情况侵入血液引发病症。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罹患败血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也较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营养不良等会降低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病原体进而引发败血症的几率;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败血症。
二、人体防御功能受损易诱发
当人体的防御功能受损时,就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皮肤破损(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伤口等),病原体就容易侵入血液。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其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病原体容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败血症。在年龄因素上,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防御功能较弱,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易因病原体感染出现败血症;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防御能力下降,也是败血症的高发人群之一。生活方式中,长期劳累、过度饮酒等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使防御功能降低,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恶性肿瘤患者,本身疾病状态会导致机体防御功能受损,更易引发败血症。
三、其他潜在因素推动
某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比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肝脏的解毒和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慢性肾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也较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导致败血症。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败血症的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环境、基础疾病等因素间接影响败血症的发生几率。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不卫生的环境中,会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从而提升患败血症的可能性;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果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病情进展可能会促使败血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