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常见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其好发于2岁以内尤其是618个月的婴幼儿,春秋季多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35天,热退疹出,皮疹12天消退。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辅助。治疗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特殊人群如年龄小和免疫力低下的患儿需特别关注。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传染源和注意个人、家庭卫生。
一、幼儿急疹的定义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好发年龄:主要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的宝宝最为常见。
2.季节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发热期:起病急,患儿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一般持续35天。发热期间精神状态、食欲等一般情况相对较好,少数患儿可能伴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或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2.出疹期: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典型表现。发热消退后,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5mm,压之褪色,皮疹通常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一般在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结合患儿年龄、发热特点等临床症状,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在发热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病毒学检查可检测到人类疱疹病毒6、7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以帮助散热。当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患儿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引起患儿不适。使用退热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2.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化疗等患儿,感染幼儿急疹后可能病情较重,病程可能延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
七、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
2.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同时,要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