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防控疫情,需从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健康监测、通风与社交等方面着手。个人防护要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环境消毒要对家居和公共环境定期消毒;健康监测要观察自身症状、管理密切接触者;通风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社交要保持适当距离减少聚集。
一、个人防护方面
1.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应规范佩戴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及以上防护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传播,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口罩,例如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口罩,确保贴合面部。
2.手卫生:勤用肥皂或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充分揉搓双手至少20秒,无论是在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还是饭前便后等情况都要及时洗手,对于老年人,由于手部皮肤可能相对干燥,可选择温和且保湿的洗手液,避免因过度清洁导致皮肤问题。
二、环境消毒方面
1.家居环境: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对地面、家具表面、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擦拭消毒,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浓度配比使用消毒剂,不同材质的家居表面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如对于金属表面可选用合适的含氯消毒剂,对于木质表面要注意避免消毒剂对其造成损伤。
2.公共环境:在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相关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环境安全,例如商场、办公室等场所,要保证通风良好的同时做好消毒工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公共环境消毒时应尽量减少与消毒剂挥发物的直接接触时间。
三、健康监测方面
1.自身症状观察: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成人腋下体温≥37.3℃,儿童肛温≥38℃或口温≥37.5℃等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判定标准)、咳嗽、乏力、咽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以明确是否感染,对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更要关注症状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感染新冠而加重。
2.密切接触者管理:如果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应按照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观察,一般隔离期限根据相关防控规定确定,在隔离期间要每天监测体温等健康指标,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隔离期间要加强健康监测,如有异常及时与相关医疗人员沟通。
四、通风与社交方面
1.保持通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于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群,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通风导致着凉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老年人在通风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直接吹风。
2.社交距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与他人交往时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人员较多的场合更要注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人要自觉调整社交方式,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保持社交距离有助于减少感染后病情加重的风险。